首页
第04版:理论评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成长成才

贾 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青年寄予厚望,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的价值导向,对于坚定青年人文化自信、引领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培养时代新人重要使命的高校,必须进一步用好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宝库,着力培养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实现培根铸魂教育目的。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青年理想信念、塑造青年健全人格。青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阶段,面对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大潮,由于缺乏对各种思想行为的鉴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积淀、演变、兼收并蓄,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体系,其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能够为塑造健康人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供有益启发。如《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教育体系蕴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规范理念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传承性和逻辑性,厘清了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作用。高校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等育人目标出发,遵循青年成长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教育体系中,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浇灌文化自信的养料,让青年的精神家园根深叶茂、百花齐放。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育人基础、指导青年工作实践。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认真领悟温润而隽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归,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开展具体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中,立足现实、结合历史经验,去芜存精、去伪存真,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注重梳理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加强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具体教学场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同时,尊重青年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满足其精神需求,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不生搬硬套、过度转化,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学习生活的契合点,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的熏陶。在不同的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激发他们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在接受-反哺-弘扬的良性循环下,继承、丰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以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和有效的教育平台引导青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成长成才,教师是关键,良好的教育平台是保障。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培训、会议,通过建立科学的交流机制,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精力进行相关讨论和研究,形成以教促研、以研导教、教研互动的良好局面,帮助教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现实困境的智慧和方法,做青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督促教师更加自觉主动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好地支撑起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工作。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运用好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各类载体,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效能,通过组织课内外实践活动,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强化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身体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