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拓展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空间的客观要求,对于推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等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向“新”而动。在经济与科技持续进步的今天,传统的农业产业格局和业态布局已经不能满足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亟需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着眼国家战略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住农业基本盘,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打造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增强乡村发展动能。实践中,要明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的内涵、模式、特征和类型,按照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精准有效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总结提炼可推广复制的经验,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使农村新产业不断扩充总量、农村新业态不断丰富发展。
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持续增添动力。从发展眼光看,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是农村原产业链的延长,也是原价值链的扩量,既意味着对原产业的再造、细分与放大,也意味着要对原产业组织进行创新与升华。立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使农业除传统的产品功能、就业功能、市场功能等持续提升外,彰显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和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打开农业发展新空间,让农业越来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中促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大力培育现代农民,促进农民合作社和现代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多种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让农民越来越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持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之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使乡村更加宜居宜业,让农村越来越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基层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等多点发力、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动力。注重外学内引,增强立足本地特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能力。加大金融对农村各类经营主体、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等的支持力度,更好满足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各项需求。
重视跨界思维,促进转型提质,形成发展合力。以跨界融合等新思维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配套,提升发展质量。一是注重“生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实现乡土文化、农耕文化、节庆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交相辉映。二是注重“科技+”。在发展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产业中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依托于技术实力的市场品牌。三是注重“平台+”。加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依托相关园区,汇聚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引导平台企业将产品和服务下沉到乡村,推动农村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四是注重“数字+”。落实《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部署,加快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做好“数商兴农”等工程,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打造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借助农事体验、电商直播等拓宽农村商品与服务的展示和销售渠道。激发数字乡村发展新动能,鼓励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业态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