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周 娜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并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的期望和要求。奋进新征程,推动文艺事业发展,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人民性,准确把握其根本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充分尊重人民对文艺多样性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文艺的发展是人民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满足与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更好地表现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必须不断提升文艺水平、发展文艺事业。文艺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传播媒体的不断升级拓展,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文艺作品真正走到了百姓身边,悄然地改变着人民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真实反映时代、描绘生活和传递群众心声,触及灵魂、引起思想共鸣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小说、期刊、纸质书籍、电子书,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绘画、雕塑,影视作品等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遍布我们的生活,给予人们艺术享受,使我们能够尽情徜徉在文艺海洋中感受生活、体会美好,充满健康向上的力量,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性情,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

准确把握人民和文艺的辩证关系。作为一种抽象而含蓄的表达方式,文艺是人民精神与人民思想的一种艺术化体现。人民的生活实践是文艺的源头活水,人民的审美需求是文艺的不竭动力,人民的鉴赏接受是文艺的价值取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艺的产生和创新,归根到底都来源于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与文艺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文艺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找到创作文艺作品的根基,才能够掌握提高文艺水平的动力,才能明确建设与发展文艺事业的方向,才能更好地坚守好人民立场、书写出壮美的人民史诗;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创作的作品才能真正发挥立心铸魂、成风化人的作用。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历史的不断演进,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精神世界的空前活跃,都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无尽的矿藏。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有追梦的步履和成功的喜悦。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创作应有的基本态度。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不仅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更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浸润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学习人民的创造智慧,从火热的生活出发去探究、去保护、去发展,带着以人民为师的心态去学习、去服务、去传承。文艺创作的重要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因此要倾听人民的心声,关切人民的需求,以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深入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更好地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反映好人民心声,使作品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文艺工作者应努力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生逢伟大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追求德艺双馨,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自觉运用艺术的手段向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处开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潜心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文艺之笔描绘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