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理论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赵春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体现着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涵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兼容,包涵着民族文化与科学文化之融汇、实现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结合。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遵循,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凝聚各方面力量,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着力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由于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它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淀积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风俗习惯之中,包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在社会公德、思想道德方面,有爱国家、爱集体、爱家乡的优良传统和道德风范;在个人修养方面,包括立志、勤奋、节俭、清心、戒骄戒躁等等;在传统美德中蕴含着尊师重道、尊老爱幼、谦恭礼让、见义勇为、正道直言等文化思想。这些优秀思想文化精华,透视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交相辉映的统一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我们必须持续从中汲取养分,更好地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牢牢把握其科学性,着力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客观反映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理论原则和规律性总结,是人类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具有科学性的先进文化,它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新要求,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作为文化精髓的核心价值观也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彰显了科学性。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发展定力,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先进的科学文化,让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坚守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着力发展“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大众的文化是面向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体现着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新征程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始终坚守人民性,使我们的文化更好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提升大众文化人格,这既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现代科学文化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宗旨的体现。“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供给能力,推动文化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