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常联系”方能“善治理”

罗淇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做好群众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就要深入群众,在“常联系”中牢牢把握群众需求,细细剖析问题原因,提出有效可行举措。

基层治理点多线长面广内容杂工作量大,需要动员群众,激发基层百姓治理内生动力。很多地方探索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惠民生、暖民心的创新型举措,如湖南省宁远县探索常态化联系服务模式,在村里开乡村振兴月例会,并通过村(居)民代表开展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全县422个村(社区)推选出19286名村(居)民代表,每人联系5—15户群众。再如吉林省图们市推行“领导干部夜访夜谈”工作机制,服务社区群众,四川省合江县推出“两长两员”服务群众、内江市推出“十户长”收集民意助力治理等等举措,均是通过常联系、常走访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切实拉近干群距离。

“常联系”让基层治理含温情、有温度。“见面三分情”,见的面多了,情谊就深厚,干部就成为了居民的“家里人”。老百姓愿意多讲话,讲实话,干部听进去,记下来,干出来,基层治理的“民味”多起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由此实现各种举措与民意民声同频共振、同向并行,赢得百姓的支持。这种“常联系”既是基层治理体现群众主体地位的抓手,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必要手段。

“常联系”更要“会联系”。工作要讲求方式方法,要联系得深联系得透。打电话、聊微信而不见面,见面却不深入交流,打个照面就算数等等都不能称为我们所讲的“常联系”。联系的目的在于理清需求,对症下药。要优化联系方法,坚持“田间走访”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线上问候”与“线下入户”相衔接,形式多样化,收集情况更具体、更客观。要强化谈话技巧,在有限的时间内谈出价值、谈出深度,让老百姓舒心暖心。

联系的落脚点在于成果运用。要在联系的基础上做好意见收集,定期整理意见,将有用的摆在重要会议、重要场合上讨论、商议,促使民意迅速转化。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知民度”,广泛集中民智、找准“破题”入口,建立工作台账,将具体问题、具体责任准确落实到岗、落实到人,促进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