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年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遗产

曹保明 吕健

人类的文化遗产有自己独特的生成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征——久远的历史性、清晰的传承性、活态的存在性、鲜明的特色性。从中华民族年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年,正是具有这样四个特征,使它在久远历史传承当中成为典型的遗产。中华民族的年文化来自于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原始纪事,它使“年”从最早的农耕文化上升到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代表性遗产,并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因在中国古代的志书当中所记载的“年”,是指一个耷拉着头的谷穗,这便是甲骨文中对“年”的总结和描述——万物皆熟为有“年”。

面对万物皆熟的“年”,中华民族对“年”的表述观念,使“年”具有了文化的多样性,又有统一的完整性。中华民族对年的习俗从最古老的自然文化的总结,加入了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习俗,从而“年”形成了在自然规律下的复合性文化。而复合性年俗的每一项又都与整体年俗有内涵上的联系,所以中华民族的“年”自身便带有着各种相联系的规律、民族的习惯、精神、信仰,以及风俗、道德、情感等等要素,这些都在年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赓续。所以,年文化是整体的,而不是单一的。

年文化具有着整体鲜明的特色性,它是鲜明的、活态的。直到今天,我们往往把“年”分割成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三十(除夕)、初一到十五、二月二等等。而在年俗中又有许多独立性部分,例如腊八那天要喝腊八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年俗,已传承了一千多年。到了小年时,有一项重要年俗便是“祭灶神”。而到了除夕夜,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年俗。

鞭炮所开启的年的吉祥要有步骤,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每日又有不同的独特的年俗步骤。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开年大吉。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正月初三称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扫帚打扫房间了。正月初四是传说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将一切不吉都轰将出去。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人们喝及第粥,南方地区有“捞鱼生”的年俗。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也是众星下界之日。人们可以祭星、接星。正月初九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天公生”,亦称“天日”。正月初十是石头节。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正月十二到十五,人们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准备庆祝元宵节。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这天有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猜谜语,还有吃元宵、汤圆等年俗。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中国年文化整体性的特征表现。我们可以把这些文化在整体的年文化当中一项项排列,但是不应将它们拆开、分解开。因为它是一种人类生存经验的总体总结、提炼和布局,并以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立体规律而展现在人类的生存走向,这是现代和未来都会出现和必然保留下来的一种生存特征。

在传统的年俗中,都具备祈求平安幸福、驱除瘟疫的美好寓意,而每项年俗在年俗中的地位上都是同等的,与年文化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年文化的一个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冯骥才先生也主张引领年文化整体申报文化遗产。只有从整体性上保护每项年俗文化,从这样一个概念出发,才是对年文化的一种创新性保护。

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年文化,我认为,我们应该以一个整体的年文化来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世界对年文化这项重要人类非遗的科学理解和认知,也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准确认知和最重要的保护。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