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6日,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我省首个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研发与转化的轻量化实体学院。
5年来,学院始终秉承“创新驱动、教研融合、协同育人、服务需求”的办学理念和“精英化、精细化、精准化”的建设原则,坚持突出光电特色,聚焦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启了“中国梦、长理梦、AI梦”的筑梦之旅。
(一)
“要搞出特色和水平,就要让青年教师到世界名牌大学去取经。”2005年,时任院长、现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的杨华民教授提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构想。
如今,这批学成归国的青年教师共同构建起了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有效地丰富了域外学术科研视野。2018年9月,人工智能学院首届人工智能实验班通过全校择优选拔正式成立,首批66名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32项。2022年,该届毕业生考研一次过线率达到62%,升学率达44.4%,其中双一流高校录取率高达81%;整体就业率达93.6%,位居全校前列。
经过两年的创新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分别在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2022年、2021年公布的专业教育综合实力排行榜中获A-类、B+类评分,位居吉林省属院校之首,学院的整体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6月,人工智能学院还在这两个本科专业基础上,获批人工智能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博士招生培养资格及学位授予权,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及学科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
这几年,长理人工智能学院一直围绕智能感知、认知与推理、机器学习、机器视觉、机器人学、自主决策、水下信息感知与处理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攻关,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2018年以来,学院累计获批省部级教研课题22项,建设校级一流课程5门、思政类课程4门,覆盖师资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案例建设等;牵头立项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各类省部级课题20余项,横向课题数十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1500余万元。
此外,受教育部学信咨询中心、省教育厅双重委托,学院研发的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学籍照片合规性检测项目,每年服务于全国各高校学生学籍照片上传应用,已累计服务数亿人次,产生极好的社会效益;学院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红枣外观智能分级分拣系统,已服务于全国十余个红枣加工基地,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企业生产的成功典范。
(三)
在人工智能学院科学研究实力稳步提升的同时,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2018年12月,学院代表长春理工大学获批吉林省机器人学会理事长单位;2021年,获批人工智能实验教学中心;2022年6月,获批国家级人工智能课程虚拟教研室长春理工大学教研组;2022年12月,成为吉林省高校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秘书长单位,由学院负责牵头建设的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吉林省第二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立项。
人工智能学院还十分注重校企互嵌、多点互动,先后与吉林长光卫星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机器视觉、智能制造、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等科研方向进行产学研合作;组织策划了2021吉林省机器人大会,承办了三届“海信杯”吉林省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累计吸引省内30余所高校近万名学生参与。此外,学院还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起吉林省智能科学与工程联合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工业机器视觉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长春理工机器视觉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联合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极大强化了学院的内生动力。
(四)
2018年成立至今,长理人工智能学院党委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做好日常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同时,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2019年,学院党委举行相关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在党的百年光辉照耀下,人工智能学院12名师生党员以“忆百年,话初心”为主题,用微感言视频讲述了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感人故事。
学院先后组织全体党员赴吉林市劳工纪念馆、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莲花岛红色教育基地、吉林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前往居民小区开展“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人工智能科普进社区”公益活动,举办“百年逐梦 ‘就’在AI”主题团日;积极倡导党员教师下沉到社区,开展“微心愿”认领活动;疫情防控期间,学院党委也带领广大师生众志成城、同心抗疫,彰显出学院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