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涵养新时代优良家风

孔德玲 潘月游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彰显了家风建设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作用。涵养新时代优良家风,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领会其中的价值意蕴,把握内涵要求,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家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途径,努力培育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的良好家风,为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提供更大助力。

涵养新时代优良家风,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传统家庭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宋杨家兴隆三代,将帅满门,人人忠肝义胆、战功卓著。究其缘由,不由让人感叹‘杨家儿孙,无论将宦,必以精血肝胆报国’之家风的分量。”古语蕴含和诠释着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传承,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彰显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凸显着中华儿女的志向抱负。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美德历久弥新,其中的优秀内容一直指引着后人立身处世,鼓舞着后人成长成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在新时代的今天,依然是涵养良好家风的重要内容。涵养新时代优良家风,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传统家风家训家规中汲取精华,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亲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合力塑造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

涵养新时代优良家风,要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红色家风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老一辈革命家们注重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子女,经常告诫子女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也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私利。红色家风是经过不断沉淀与发展而形成的,它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为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一是要弘扬红色家风中忠党爱国的坚定信仰。革命先辈们始终把个人、家庭与党的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家风建设,充裕着厚重的家国情怀。二是要弘扬红色家风中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焦裕禄“带头艰苦、不搞特殊”、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等家风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高尚的道德品质已深深熔铸在红色家风中,成为激励后辈不懈奋斗的精神财富。三是要弘扬红色家风中廉洁自律的精神品格。廉洁自律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老一辈共产党人将克己奉公、公私分明、严守纪律等精神充分融入到家庭生活中,为全党全社会树立了家风建设的表率。杨善洲廉洁持家、甘于清贫,他教育孩子“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昭示着共产党人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治家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家风的底线原则,彰显了共产党人严于律己、终生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格。

涵养新时代优良家风,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传统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以和为贵、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观能够为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培育提供时代性的精神内涵,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涵养新时代优良家风,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结合起来,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行得通的具体实践,更好引导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其真正融入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个家庭成员心中生根发芽。要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涵育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怀,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培育家庭成员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品质,让人们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并在传家风、立家训中筑牢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理想抱负,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努力打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家风,让好家风吹进千家万户,焕发文明新气象,凝聚起奋发向未来的磅礴伟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