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恪守第一标准 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王宏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师德师风已成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新征程上,高校要进一步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工作的首要要求,严格师德考核,强化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承担着神圣使命的灵魂工程师,人民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必须自觉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始终坚持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关心广大老师,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教师日常教育引导,推进建设师德全员养成体系,不断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工作长效机制。同时,老师自身要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把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作为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

增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高校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扛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一是提升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做到以德立身,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使命新任务,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强化道德修为,在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将师德师风养成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二是厚植教育情怀,做到以德立学,把老师的道德情操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执着于研究学问和教书育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学术活动中坚持学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杜绝不正之风,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在本职岗位上真真切切地体现新担当、干出好成绩。三是促进自身素养不断提高,做到以德施教,恪守职业精神,提升育人质量。既要在生活中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伦理,在与学生交往中学会关爱和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要严格规范从教行为,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做到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尤其是作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更要持续提升授业本领,强化以德施教,做到德才兼备,自觉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强化作风养成,持之以恒学习钻研,培养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广博的知识视野,不断提升科研和教学能力。

高校要切实担负好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站位高、内涵深、要求严的系统工程,应强化协同机制,聚合多方力量,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是把好教育引导关。以师德师风教育夯实教师职业发展基础,重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的师德教育,将其纳入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讲座、培树先进模范典型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引导教师强化政治意识、纯洁价值追求、净化心灵等方面下功夫,帮助教师提升人格魅力,把推动师德养成与师风传承工作做到实处。二是把好监督考评关。完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健全相关评价、考核、激励、监督处置机制,强化教师学术诚信意识,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把控,同时把师德规范纳入青年教师导师制、教职工评聘考核各环节中,在教师的考核、评聘、教学竞赛、评奖评优、教学质量评价等一系列事项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三是把好提升发展关。在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打造等一系列工作中,把师德师风作为首要内容融入工作全过程,贯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各个环节。四是把好氛围营造关。开展师德师风创建活动,营造全员“育师”氛围。及时总结创新性做法,持续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环境。五是把好青年教师成长关。帮助青年教师增强职业自豪感,激发其内在潜能,促进教学科研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同步谋划、一体推进。鼓励青年教师将师德建设、师风养成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给优秀青年人才搭平台、压担子,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把能力释放出来、把才华展示出来,成长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