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理论

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人才支撑

权玉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并强调“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交流的桥梁,是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背景下,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精通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外语专业人才尤为重要。广大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将国家需要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贡献更大力量。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发展是人类文明诞生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能力是进行有效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外语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外语人才和提升全民外语能力的双重使命。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以服务国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己任,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建设发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为多年的发展实践所验证。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政治、金融、贸易等方面合作持续加强,跨文化对话日益频繁,这为外语人才培养和外语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外语教育应坚持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国别区域研究、全球知识构建等方面站稳前沿、积极作为,努力实现从外延到内涵、从规模到质量、从继承到创新的全方位改革提升,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助力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的伟大实践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专业发展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订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外语人才的培养、外语教育的发展,应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既一如既往地体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又在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发展等方面守正创新。要落实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切实使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各高校应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适应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需要,抓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工作,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促进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互融合、各语种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国际表达能力提升,努力培养出更多知识、能力、情感饱满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科学设定“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等外语高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话语能力的养成,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外语教育应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更好地适应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定位和内涵,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夯实专业基础,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语高等教育的新期待。要从新文科建设理念出发,努力适应新形势,紧抓机遇发展“新外语”,推动跨学科融合发展,开拓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高校外语教育广阔前景。要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努力跳出外语看外语,推动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挥学科群集聚效应,将外语教育的重点从传递世界语言转到传播中国声音上来,创新课程体系,使培养出的外语人才既有精专的外语技能又有灵活的跨学科能力,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需要。

创新教育方式手段。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人才支撑,必须努力适应当前教育发展新趋势,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双一流引领、新文科建设等背景下持续推动教育方式手段创新。要充分运用网络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创建真实的大学外语教学情境,发展新型线上教学模式,不断满足社会、学校、老师、学生的外语学习需求,在破解授课时间、地点、内容等时空限制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外语教学质量效果。要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营造浓郁的外语学习氛围,切实提升外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强化情境教学、浸润教育,努力开发“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构建外语学习实践基地、举办“听写大会”“朗读比赛”“口语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机会,更好助力学生提高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