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理论

高质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高迎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能够把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工程。新形势新任务下,广大高校要站稳政治立场,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建设方向、定位、路径与方法,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建强教师“主力军”。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办好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要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坚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来强化思想认识,使其更加认同自身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职责。强化培训,把课程思政与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题培训等相结合,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充分发挥党支部坚强堡垒作用,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和课题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激励引导教师全方位、立体化地把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思想引导结合起来,推动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各学科日常教学。要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强化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名师典范的引领示范和带动效应,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进而更好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鼓励各级名师深入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课程思政学习交流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在不同高校教师间共享。

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堂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渠道。进一步拓展思政教学资源在各专业课中融入的深度和广度,是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教师可以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入手,努力挖掘课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政内容,从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视角去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我们自身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优越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根据不同专业的价值理念、思维方法和内容特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内容,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将京剧、中医、书法、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精彩性。教学形式上,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入方式和渠道,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各专业课教学过程。

夯实教材“主载体”。教材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关键性工具,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有关方面要在增强教材内容鲜活性、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以高水平教材服务课程思政建设。一是把握真理性与价值性,既把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落实好,又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使教材编写针对青年成长特点,聚焦青年思想关切。二是把握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把新知识新理念写进教材,也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融入教材。三是把握规范性和鲜活性,教材的编写要有助于启发学生在思考中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使用教材环节,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只泛泛讲教材给出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做创造性工作,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讲,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培养出更多爱国有为、担当奉献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