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深刻指出“强教必先强师”“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教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传统学科集群,师范院校教育学科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摇篮和重要阵地,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学科是新时代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之义。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广大师范院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牢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强化学科建设、尤其是教育学科建设的强校之基地位,遵循学科变革发展的内在规律,锚定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建设方向,厚基础、补短板,创特色、扬优势,为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贡献力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扛起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建设一流师范院校、一流学科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致力于服务党和国家教育事业。要深刻把握教育学科的政治属性和学科育人的政治内涵,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以“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科建设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原则,把握好选人用人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矢志爱国奉献的优秀师资队伍。遵循高校建设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广大师生从回溯办学历程、重温大师故事、选树师德典范、共育两代师表等活动中汲取精神滋养,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激发“乐学善教、行胜于言”的使命感,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塑造教育学科新优势。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育学科愈加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力量。同时,教育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社会发展变化深刻影响着教育学的需求、重点以及走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着眼未来,教育学科建设要把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趋势,顺应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潮流,积极推广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教学业务应用,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打造高层次学科人才队伍,构建高质量学科建设体系,努力在学科关键建设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创新学科人才组织模式,深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实施首席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暨学科建设课题组负责人制,不断做强学科队伍。夯实基础性研究、推进前沿性研究、开创前瞻性研究,以传统优势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推动教育学科内部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新教育学”理论体系。多维度开展中外多学科教材研究,构建“新教材学”学科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学科的新学术体系和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改革为导向,加强全口径基础教育数据库建设,为推动教育学科的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提供支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所在地域特点,在深度参与东北振兴、乡村振兴等事业中发挥自身学科优势。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育学科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推动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要在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中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既扎根本土积极开展教育实践,也对标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建设,融通中西、博采众长,实现教育学科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着力构建教育学科本土化、国际化互动融合的开放式办学体系。坚持开门办教育,充分激活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区域教育中心,地处吉林的高校和教育学科团队要着眼中俄“东北—远东”地区互利合作,加强相关交流,推进相关建设。要吸引来华留学优质国际生源,积极参与“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推广汉语使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聚焦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学者。汇聚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引领农村教育、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学术话语的领军人才,促进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积极举办农村教育、教师教育、家庭教育等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基于调查、实验和实践的学术范式创新,加强国际学术成果发表和期刊体系建设,推动中国教育经验走出去。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中外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推动教育学科在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贡献水平等各方面继续走在时代前列。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