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理论

在团结奋斗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毕红梅 晏娜

力量源于团结,事业成于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团结奋斗,既是党获得百年成就的奥秘所在,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团结奋斗的重要意义,齐众心、汇众力、聚众智,以更加紧密的团结、更加顽强的奋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团结奋斗中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的百年奋斗主题。党的百年历程中,正是无数革命先辈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才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和路径。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在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为摆脱落后挨打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之旅,但都因为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强大的组织力量和坚实的人民根基以失败收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此,“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充分运用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经过艰苦努力,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稳人民立场,高扬团结奋斗旗帜,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各项事业进步,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望百年历史,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在团结奋斗中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钥。“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这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百年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之钥。其一,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使党始终成为前行道路上的灯塔,让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强大领导力量。其二,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巩固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思想基础,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大中国人民既是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也是建设和享有现代化事业的历史主体。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就一定能汇聚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在团结奋斗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五方面中国特色,这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我们在团结奋斗中更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一要团结奋斗、齐心协力,走全体人民共享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现实条件。实现中国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目标,我们具有无可比拟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问题,必须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发挥好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才能更好凝聚起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二要接力奋斗、接续创造,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引导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断促进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和逐步富裕。三要持续奋斗、矢志不渝,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党带领人民在现代化实践探索中总结的成功经验,必须持之以恒坚守。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系统观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四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未来发展中必须继续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不懈奋斗。五要顽强奋斗、百折不挠,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平发展理念既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也是对我们“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的再次宣示。要坚持对外开放、互利共赢,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建设持久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