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理论

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刘亚峰 陆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同时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些重要论述从理论深度、历史厚度、时代高度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为一体,尤其是对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阐述,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具深厚底蕴,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创新更具现代力量。必须深刻理解其间的内在逻辑,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从“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尽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二者之所以能够结合,重要前提是因为彼此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契合既不是某些历史事件的偶然性重合,也不是个别观点术语的或然性交集,而是本质性思想和价值性观念的内在一致与共通。无论是宇宙观、天下观,还是社会观、道德观,都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全面贯通、同人民群众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念的内在融通。“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从其理论构造来说,绝非简单地拼凑、生硬地组合,而是内在地融合、有机地结合;从其价值意蕴来说,并非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历史底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又体现了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理论前提的可能到有机结合的成果,以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为现实表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以“结合”筑牢道路根基。“两个结合”的提出既有其深刻的理论根基,又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实践凝结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时代产物,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时代新生。时代性既与理论性内在关联,也与历史性密切相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在历史的纵深中把握精神文化的连续性,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于中华文明而言,在时代的推进中汲取文明进步的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在守正创新中面向未来。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拥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理论的一致性以及历史的纵深性让我们葆有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而时代的延展性则给我们提供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可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文化滋养下对理论和制度的创新。我们既要看到“第二个结合”凸显出来的理论逻辑、历史意蕴,更要把握好这种新思想、新观点的时代意义,在守正创新中走向未来。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在此基础上,以“第二个结合”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为契机,让其更好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涵养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