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理论

“五育并举” 持续办好科技小院

李大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寄语青年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三农”一线的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一模式在探索实践中实现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育并举”教育效果,对于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新征程上,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激励和引导相关专业学子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要守正创新抓好“五育并举”,更好培养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具有兴农本领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小院是立德树人、教育兴农的大课堂,有助于在“五育并举”中引领青年学子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科技小院以驻地研究为主,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让学生能够真切了解“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三农”一线科研及技术推广实践中,在检验学习成效的同时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群众可用的技术,促进知识传播,提高技术到位率。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小院的师生要经历酷暑寒冬,遭遇挫折困难,接受各种考验,“自找苦吃”。在科技小院的建设运行中抓好“五育并举”,可以更好实现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让这种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大学、相关专家、科研机构协同合作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更大效能,激励青年学子把汗水洒在解民生、治学问的学习实践中,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把论文写在丰收大地上,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从德育角度看,科技小院持续助力学生厚植爱国爱农情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科技小院驻地科研实践模式,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对学生每年驻地时间有明确要求,搭建起了学生与农业、农村、农民亲密接触的机会与平台,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融入乡村建设,虚心向农民学习,真心帮助农民,更好培育其以人民为师、与人民同行、为人民服务的大德。学生身入、心入农村,在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共同探讨中,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广阔舞台上,切实提升兴农强农责任感。

从智育角度看,科技小院持续助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科技小院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将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学业科研选题与产业技术问题紧密结合,将课堂所学所得与农业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将理论基础与技术能力融会贯通,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田野上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技推广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实现所学知识和技能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研究应用目标,智育效果明显。

从美育角度看,科技小院持续助力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科技小院驻地学生利用驻村优势,在参与农业生产、生态建设、乡村发展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农业之美、乡村之美、农民之美。同时,青年学子致力于发现美、传播美,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传播,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中不断提高自身及农民群众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从劳育和体育角度看,科技小院持续助力青年学生劳动意识的培树,强化了“野蛮其体魄”的教育效果。科技小院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劳动实践的小院,驻地学生与百姓共同劳动,辛勤耕作、刻苦钻研、创新创业,这既是专业学习也是劳动锻炼,既是“墩苗”过程也实现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要进一步办好科技小院,促进学生培树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形成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取向,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要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其团队协作的精神、快乐共享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格、百折不挠的意志。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