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理论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王爱茹 陈天琦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面向未来,广大高校应着眼长远、聚焦聚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强化顶层设计,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其培养为兼具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团体意识、创新精神和拥有较强执行力、组织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人才力量和智慧支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师资队伍建设是这一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广大高校应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精心挑选业务素质强、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并在教学实践中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全力打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经验的高水平、专业化、职业化师资队伍,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强大师资保障。要按照内外融合、专兼互补的原则,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请进来”,吸收具有专业背景的企业家、行业精英走入校园、走进讲堂,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专题讲座,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或导师,以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指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业实践,增强学生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创新实践的能力。大力推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强化“走出去”“学回来”,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帮助其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开展相关实践问题调研、探讨,或者到合作企业中挂职锻炼,获取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的第一手经验,取回“真经”后,回归课堂将亲身实践和切身体验累积的学习成果输送给学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广大高校应以“敢闯会创”为核心要素,持续推动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提升学生敢闯的素质、会创的能力,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开设学科前沿、创新思维、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努力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专业核心知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趋势等内容一体融入其中,形成“思创、专创、科创、产创”等多元知识联结耦合的教育模式。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挖掘、理解、继承和发扬创新创业文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二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三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内容的融入,引导学生基于现有科技成果开展创新和应用研究,设计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方案,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四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趋势相结合,使学生基于产业、行业、企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寻找创新创业机遇,构建并优化商业模式,增强其学以致用的实践和创业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对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敏锐把握,对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都很高。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效,必须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把传统专业教育实习平台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有机统一起来。广大高校应积极统筹各方资源,着力打造更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发展需求及教育工作开展要求的实践教育基地,强化投入,加强管理,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空间。鼓励引导社会相关机构和企业积极与院校开展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发展平台、创新平台。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组织青年学子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途径,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课堂搬到乡村、企业车间、产业园区、科研院所等广阔空间中,着力提高大学生融入社会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

优化创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强化服务理念,将其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专业背景,根据专业和研究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好兼顾每名学生的就业选择、创业路径、创新方向,为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要立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方面的帮助;对正在创业的学生,给予项目孵化、管理运营、项目对接、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广大高校应积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汇集创新创业帮扶政策、产业激励政策和优质资源,面向学生精准推送,以丰富、多元、灵活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品质和吸引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