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保障粮食安全,耕地是根本,命脉在水利,大中型灌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迈步新征程,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建设现代化灌区等途径,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端牢中国饭碗奠定坚实基础。
灌区是指有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和相应排水沟道的灌溉面积,它是由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土壤资源,加上人为选择的作物和安排的作物种植比例等人工调控手段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很强社会性质的开放式生态系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灌溉农业是我省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大中型灌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坚持建管并重、注重效益,建设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为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省灌区建设在助推粮食生产效能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还将有更大作为。面向未来,必须不断加大现代化灌区建设力度,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持续发挥水利对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
推动建设规划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灌区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推动现代化灌区建设,必须依据灌区水土资源优势,科学编制现代化改造建设规划。要锚定“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建设目标,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改造建设行动,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高质量打造渠系及建筑物等灌区基础设施,用好用足数字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改造、管理灌区,使之成为与我省现代农业同步发展,抗灾能力强、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生态良好的具有较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新型灌区,不断满足农业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对灌区发展的要求。具体实践中,要着力建设灌区信息化运行管理平台,配套建设灌排水位、流量、土壤墒情、气象以及作物生长等数据和视频采集、传输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集中存储,同时根据相关管理需求建设重要闸门、泵站等远程控制系统,结合灌溉试验制定数字化灌排模型,探索推动自动化智能灌排模式发展。
加大灌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科学管理力度,努力实现灌区良性运营和整体效益提升。强化系统思维,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充分挖掘其水土资源潜力,优先把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配套完善灌区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配套发挥工程效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更多农田从“望天收”转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推动实现整体效益提升目标。向科学管理要成效,着力优化人员结构,充实技术力量,加强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进管养分离,提高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水平。优化节水灌溉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农业用水管理体系,开展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技术水平。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组建、创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强化资金和人才保障,为现代化灌区建设夯基赋能。以“一盘棋”理念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相关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宣传引导,以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参与到现代化灌区建设中来,不断拓宽建设资金投入渠道,为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加大水利人才引育留用,充分发挥专家作用,进行跟踪指导,深化对共性需求的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为提升灌区建设管理效能、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强的水利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