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对于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跃升关键期的吉林而言,把数字乡村建设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持续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全方位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更加有效、更加自觉地融入数字中国建设,是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治理转型、提升乡村生活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也是加快乡村振兴的必然之举,对筑牢数字吉林根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持续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物质基础,包括信息网络、能源网络、物流网络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化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省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和发达省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此,要从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降低设施运营成本、强化设施保障能力等方面着力,全面推动其提档升级、降本增效。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统筹推进乡村地区的信息网络、能源网络、物流网络建设及维护服务水平的提升,强化前期设计,推进三网一体化发展,让信息传递、货物传送、能源输送等协同共进。推动网络智能化维护、一体化节点、志愿者参与等提质降本举措的落实,切实促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运营成本降下来。要不断强化设施保障能力建设,针对我省冬季气候偏冷及农村分布特点等,强化对气候变化影响基础设施运行情况的研究和应对,努力提升相关设施的安全发展水平,推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能够全天候、无断点、高效率运行。
着力培育乡村数字人才,增强农民数字素养。数字乡村建设,关键在人、核心在用。将人才培养、素质提升与数字乡村建设相结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和推动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一方面,加快农村地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围绕地区产业发展重点,因地制宜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人才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整体性、长期性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要从培训机制、课程设置、人才评价等环节入手,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与农业人才孵化平台合作,定点定向培养数字领域人才,努力提高人才数字素养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持续提升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素养,开展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网络安全防护等课程培训,加快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组建完善省、市、县各级数字乡村服务联盟,引导一批数字企业投身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人才培养,提高科技特派员服务效能。
全面提升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要深刻理解“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数字乡村,产业为要”的重要内涵,立足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围绕基础性产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优先提升其数字化水平。要着力提升粮食产业数字化水平,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重点环节,突出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农机等场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粮食生产成本降低、粮食生产效率提高,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提升畜牧等特色产业数字化水平,围绕相关建设工程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从产业链安全、产品溯源体系、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其数字化水平,让“吉字号”特色产业更好发挥强农富民作用。不断提升与乡村民生相关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如与农村居民收入紧密相关的生产资料相关产业、旅游产业、环保产业等,根据各地实际开展个性化工作,加快数字化进程,融入大市场体系,释放更大的数字化发展红利。此外,要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在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