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并提出“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的殷殷嘱托,这为我们在东北全面振兴征途中更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深入理解“把农业建成大产业”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把握这个产业“大在哪里”、怎样推动其有更大发展,将对东北地区、尤其是我省农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把农业建成大产业,践行“大食物观”是重要前提。大食物观是农业发展与时代进步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农业领域的直接反映,是农业领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农业领域全面激活现代生产要素、重塑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前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这一耀眼成绩的取得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不仅推动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还在此基础上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树立大食物观,完善食物供给体系。可以说,把农业建成大产业,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践行好大食物观是关键所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的重要意义,持续深化农业领域改革,聚合生产要素、激发社会活力,充分体现“把农业建成大产业”的产业价值和战略价值。
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培育“大系统”是重要基础。农业发展离不开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现代文化等的综合支撑,离不开农业内部各行业、各要素间的密切协同。在这一规律下,打造支撑、保障农业发展的大系统是推动农业产业振兴发展的必要之举。从农业发展实践看,大系统之大,不仅要“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还要构建农业、能源、流通等产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体系,更要科学把握好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未来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把握好劳动力流动、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本地涉农制造业发展等因素与农业生产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以科学的系统思维着力构建好支撑托举农业发展的大系统。
把农业建成大产业,融入“大市场”是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东北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只有充分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不断壮大消费群、吸纳新能量,才能激发品牌创造力、提高产业附加值。面向大市场的广阔空间,推动农业大产业发展,要力争做到“三个兼顾”“三个接入”,即兼顾具体商品和产业主体、兼顾农业生产资料和区域农产品、兼顾政策体系和配套服务等三方面融入,从而实现农业政策的无缝接入、农业商品的通畅接入、农业发展主体的全面接入。在这一过程中,要强化人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推动农业领域各级干部、企业家积极“走出去”,下沉到农业生产资料的主供区、区域农业产品的主销区,同时做好“引进来”精细文章,让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专家人才和高端企业走进黑土地,传经送宝、深度合作,为我们更好融入大市场并在其中“大展拳脚”奠定基础。
把农业建成大产业,构建“大集群”是重要目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离不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离不开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要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好农业基地和农业领域“航母”,加快壮大农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农产品集群,推动建设农业大品牌、形成高效益。应突出“五个围绕”,着力强化五方面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围绕大食物观、产业链、未来发展需求、前沿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农民致富增收等五方面来构建大集群,推动以培育大企业为依托的经营主体建设、以科教赋能为重点的平台建设、以集约资源为特色的品牌体系建设、以实际业绩为导向的创孵体系建设、以资金融通为要点的政策体系建设,努力实现集群内链条共建、渠道共享、品牌共创,更好发挥集聚效应、放大协同效能,助力各类主体抱团发展、共同成长。
把农业建成大产业,打造“大项目”是重要抓手。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关键是科学谋划既对农业具有支撑能力、又能实现市场化收益的大项目。大项目不能仅停留在投资金额大、单体规模大等层面,而要结合“大食物观”“大体系”“大市场”“大集群”等的培育建设统筹考虑,具有谋划格局大、战略收益大、辐射范围大等特征。要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行筹融资谋划,着眼“一带一路”布局拓展市场,面向未来产业提升项目实效;要在科学把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业大产业”建设中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等关系,以及单体规模与总体规模、成本控制与综合收益等关系,同时规划建设好大项目的配套服务体系,让其能够发挥建在吉林、服务东北、辐射城乡、助力共同富裕的作用,为把农业建成大产业提供助力、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