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1版:产经

风雪中的“冻人”故事

本报记者 聂芳芳 通讯员 孙政依

入冬后,室外的寒风刺骨,而有一群人为保生产用水,不畏严寒、迎难而上,在凛冬的风雪中演绎美丽“冻人”的抢修故事。

首钢通钢公司能源净水外线管网突发漏水事故,机电修造公司接到能源事业部委托后,迅速成立抢修小队到达现场。

现场水流很大,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浪费,也对公司安全生产多一分威胁,必须立即处理!

“关闭水阀!上抽水泵!搭跳板!”一条条指令迅速发出……

抢修小队不畏刺骨冰水,立即下水,把抽水泵开到最大马力。3个多小时后,随着积水不断被排出,1.2米见方的入孔露出来。抢修小队立刻搭建跳板、脚手架、梯子,进入护管隧道。

为了快速寻找漏点,抢修队员迅速跳到水里,半弓着身体,一桶一桶的淤泥、石块等沉淀物被抬出入孔。随着3个多小时的合力奋战,隧道内的水迅速降至脚踝处。“我们几个骨干一起研究了一下,隧道内空间有限,不能用机械挖掘,全得靠职工一锹一锹地挖,明天就从入孔正下方开始,分两队向隧道两个方向延伸,迅速挖掘,寻找漏点!”抢修小队队长赵峰告诉记者。

第二天早7点,抢修小队迅速集结,大家手拿钎子、锹桶,穿戴好雨衣雨靴,再次进入隧道。施工作业空间狭窄,大家只能猫着腰干,8人小队分成2组,入孔上方2人负责运送泥土,隧道内6人兵分两路开挖,1米、2米、3米……一锹一锹地挖,遇到硬块就用钎子凿,1个小时、2个小时……在冷水和泥浆里,隧道壁不断有水渗出,淤泥让脚步更沉重,长时间猫着腰,手臂和腰酸疼,抢修人员却不知疲惫地将一桶桶的淤泥清理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左侧小组挖掘到20多米处,发现挖掘管道处比别的地方泥土更软,且有水慢慢溢出,判断漏点就在附近。

“队长快来,漏点在我们这边!”挖掘小队止不住地高兴。但底下被水泡的地方容易塌方,挖掘只能一点一点进行,还要时刻关注挖掘面状况……

随着挖掘进度的推进,管道上部露出原貌,漏水处为DN900铸铁管道连接处的铅封腐蚀老化脱落,管道连接处错位、环向断裂。

漏点找到了,怎么维修却成了又一个难点。铅封需要照着原来的尺寸进行制模、熔铸、塑形再焊接等多道工序,制作周期长,现场潮湿,不利于安装,且存在季节性热胀冷缩,密封性不好等缺点,让抢修小队犯了难。

老办法行不通,那就用新工艺。经过商讨,最终采用承插哈夫节(一种管道堵漏器)进行修复,该配件内部为胶圈,完美契合缝隙,且适应热胀冷缩季节特性,外部为金属,坚固且方便安装。

承插哈夫节到位,抢修小队齐心协力仅用1个小时就完成了安装。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阀门处,4个人合力奋战1个小时,终于送水试漏一次成功。隧道内人员观察修复处没有漏水,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