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流行阵线

乡音不朽

□陈静波

东北音乐成为国内一大音乐现象,这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杨和平教授倡导,东北乐派这一称谓由专家学者定位叫了出来。在东北乐派众多的曲作者中,自始至终在为东北的戏曲、曲艺、民歌奔波忙碌的当属著名作曲家杨柏森。杨柏森与二人转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可以说他是东北乐派的典型代表,也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杨柏森,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戏曲剧院原院长。他先后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音乐人”“吉林省著名二人转音乐家”“吉林省‘二人转’音乐风格著名作曲家”“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艺术家”。他50年间创作了300余部作品,代表作有《大姑娘美大姑娘浪》,为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20余部影视配乐,并广为传唱。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十余个国家级奖项。

东北话一出掷地有声,一诺千金,毫不含糊,这便是浓浓的东北乡音。而杨柏森用音乐的形式歌唱乡土、乡情,传递乡音,让乡音化为经典。

二人转与东北民歌融合的新东北民歌风

二人转是东北音乐的天材地宝之一,它是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民俗曲艺艺术,它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历经三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融合了黑土地文化与独特风土人情。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各种艺术精华的历史。二人转音乐结合了传统戏剧曲调和现代流行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其唱腔兼备戏与歌的特色,可以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这十个字高度概括。它既能保存老年观众的时代感与情怀,又能得到年轻人的喜爱。杨柏森根植黑土地,钻研二人转、东北民歌、戏曲、曲艺,创作出了大量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作品,包括曲戏、话剧、通俗歌曲、影视歌曲,尤其是大量雅俗共赏的新东北民歌风的通俗歌曲,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也为他人创作东北风格的音乐提供了范本。

“大姑娘美那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这边的苞米它已结穗,微风轻吹起热浪/我东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郎呀郎你在哪疙瘩藏,找的我是好心忙……”这首《大姑娘美大姑娘浪》是杨柏森优秀创作歌曲中的典型代表,也是其早期创作的成名作。平白如话的歌词配上东北特质的曲调,用通俗音乐的节奏加以变化,歌曲的时代气息有了,同时又保留了鲜明的东北地域特色。一个开朗、率真、朴实、热情、柔中带刚、泼辣的东北妹子形象鲜活地闯入视野,使作品具有生活味、人情味,有强烈的感染力。作曲取材来自二人转和东北地方民歌曲调,注入流行音乐的理念,再加之著名音乐教育家杨立青教授的配器,一首地道具有东北口语化特点的东北新民歌就这样传遍大江南北,让人百听不厌。这样悦耳动听的旋律唱出了乡音,与老百姓共情共鸣共翩跹,正所谓乡音悦耳暖乡人。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儿,别看屯子不咋大呀有山有水有树林儿,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儿……”杨柏森作品《咱们屯里的人》,作为电视剧《乡村爱情》主题曲,再后来由刘德华用粤语演唱赢得了亿万听众的喜爱,最终使得这首具有浓郁东北风情韵味的歌曲唱遍海内外。歌曲取材除了杂糅二人转的旋法外,还融入了东北大鼓的说唱性与节奏特点,使其具有东北民歌最典型的哼唱特征。

东北民歌生动活泼,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它作为东北音乐宝库中的天材地宝之一,促进了二人转及东北大秧歌的发展,为东北乐派新民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杨柏森热衷于地方民歌的整理和发展,孜孜不倦、甘愿奉献,是名副其实的东北民歌传承人。

写老百姓爱听的歌 谱老百姓愿唱的曲

杨柏森有句座右铭:写老百姓爱听的歌,谱老百姓愿唱的曲,说老百姓的大实话,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这是他的执念,也是他不变的创作理念。为了创作出群众喜欢听的曲子,二人转、东北民歌或是吉剧、评剧、新城戏、黄龙戏等戏曲音乐及东北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等曲艺唱腔,他都深钻细研,这些也成了他取材于民间、还之于民间的法宝。

杨柏森为了扬乡音不改乡土味,他将百姓传唱的原始曲调、经典旋律原形原貌地拿来己用植入新创作的歌曲中,实践证明他做对了,做得巧妙。人们惊讶地发现他创作的歌曲不仅接地气,还“解渴”。电视剧《刘老根》片尾曲《圆梦》,“你是一个啥样的人哪”这句和二人转《盼五更》里面的“一更啊里呀”的旋律是一样的。作者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巧妙地改变节奏并增添和删减音符,不失原汁原味,易于记忆,易于传唱。正应了鲁迅先生说的“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杨柏森善于在重组中灵活插入,不改本色。电视剧《刘老根》片尾曲《圆梦》中,采用二人转曲调的素材,贯穿全曲,在结尾处又用散板前奏移高了4度,作了歌曲尾奏部分,加深了故事的延续性。整曲既有原形植入又有揉碎之后的变形重组,而整曲的东北风歌曲的韵味没有变,受到百姓的喜爱,变成全国各地广场舞爱好者的热捧舞曲。

东北人语言有杨柳春风的轻柔劲儿,也有爬冰卧雪的刚硬劲儿。杨柏森在选用歌词上很讲究,他要求故事得是关东人儿、关东事儿、关东情儿、关东味儿,要通俗易懂顺口,口语化要突出,地方色彩要浓,能够唱出“关东词儿”,逗出“关东趣儿”,歌词中要具有充裕的关东民间文化特点。“历尽艰辛不回头,老牛拉套劲不松”(《圆梦》),“粗拉拉的网绳硬邦邦的汉,脚底板儿上磨出老茧,才敢在船头上站……”(《关东渔王》)这些都是典型的东北话。还有诸如“整”“嘎哈呢”“那嘎达”这些高频词也时常在其作品中看到。另外,衬字、衬词也是杨柏森歌曲创作者中高频率使用的。

杨柏森创作的歌曲是有个性的,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经他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新东北民歌风扎根民族土壤,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调,这样的作品是独特的、是鲜活的,其生命力是强大的。

传承·兼容·跨界

杨柏森和二人转艺术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在50多年的音乐创作和工作历程中,已经将二人转技艺烙印心间,将“说唱扮舞绝”嵌入脑海。每一部音乐作品都贯穿了二人转的美学思想,传承着二人转艺术。

为了吉剧的发展,杨柏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为吉林省戏曲剧院原院长、吉剧院原院长,为吉剧发展他多项并举。剧院开展“培根计划”,培养未来的艺术骨干,拓宽青年演员的艺术视野。他加大吉剧演出力度,积极组织复排经典剧目,大型红色历史剧吉剧名篇《江姐》一经演出,备受好评。为提升吉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邀请著名吉剧老艺术家回到剧院传戏、传艺、传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和艺术家们共同创作了大型吉剧《贵妃还乡》《站醒台》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世纪90年代,杨柏森和同事们为满族新城戏剧目《铁血女真》作曲。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他主要负责戏曲唱腔及场景音乐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自己与同事多年的艺术实践累积,突出满族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最终,该曲目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与“五个一工程”奖两大殊荣。杨柏森也凭借出色的音乐创作能力获得“文华音乐设计奖”和“孔三传音乐创作奖”。

杨柏森还应邀为黑龙江省龙江剧院谱写《鲜儿》《松江魂》《木兰马旭》等六部龙江剧,都获得了好评。

杨柏森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还表现在他对多种艺术形式和不同戏种音乐特色的兼容并包。2016年,商洛市大剧院首次推出的新编《闯王寨传奇》历史剧就是他又一手笔。他作为作曲人,对剧目音乐风格进行大胆创新,将秦风楚韵作为剧目主要音乐风格,围绕地方语言,融合黄梅戏、陕北民歌、二人转的唱腔,在充分彰显故事人物性格的同时,拉近与商南人之间的距离,腔调一亮,熟悉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如今的杨柏森跨界融合多项并举,集作词、作曲、编曲、剧本改写、舞台表演、影视客串出演等等于一身,不仅为自身的人生价值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东北民族音乐的发展树起旗帜。他在学习新知识创作作品的同时,不忘对二人转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他在每一次讲座中都不忘叮嘱年轻的创作者们“要多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多在传统文化中寻宝。传统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创新,只有吃透传统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更好地用最现代最科学的方法创造新作品。”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