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理论

强化数字技术应用 助推生产力焕新和产业创新

王洁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吉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将大数据列为着力培育的“四大集群”之一。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数字技术革命促进生产力跃迁的时代内涵,彰显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要乘势而上,以数字技术赋能生产力“焕新”、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各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技术创新和迭代在提高社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越来越凸显重要作用。我国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有力促进了各类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优化升级和融合贯通,为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数字技术作为当今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赋予了生产力新的内涵,新质生产力反映了新一轮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技术驱动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演化历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数字技术赋予了生产资料以数字化属性,推动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和高效匹配,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也由此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站在新起点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数字技术发展大潮下的新经济形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首先,数字化时代,我们更加有条件推动实现从高能耗、低效率产业转向低能耗、高效率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次,以数字技术赋能生产力“焕新”,让我们更加有条件提升产业协同度和适配度,进一步解决资源分散、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创新驱动中推动生产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再次,利用数字技术,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及时收集用户的消费反馈和产品意见,更好地改进产品质量、服务水准,不断提升竞争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产业的不断迭代,标记着经济发展的蝶变,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过程。要科学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让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切实以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腾飞。

牵好创新“牛鼻子”,持续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数量型要素红利逐步让位于质量效益型要素红利,数字技术正在深刻穿透产业边界,特别是其助推下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能够更好地赋能产业发展,打开产业增长的广阔空间。同时通过数实融合可以持续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生产力也借此真正成为现实生产力,在连点成线、聚线成面中构筑起产业发展的坚固根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我们要紧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肌理,紧紧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要持续向“实”,坚定不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持续向“新”,在新赛道上破浪向前,持续向“未来”,瞄准更多前沿领域,在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方面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为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数字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融合互进,消费内容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具体化,同时数字化模式打破了传统生产生活的时空界限,增大了劳动与消费的自由程度。比如,以物联网操作系统为基础的智慧家庭大脑平台,已经服务众多家庭,并将在不断发展中越来越“懂”用户、越来越“聪明”。我们要继续在提高产业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支持以用户为中心推动定制化、精益化发展,实现需求实时响应、全程实时可视和资源无缝对接,重塑产业和产品新模式。要最大程度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