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班宇《枪墓》,有一段落,主人公与书贩聊天,问,什么书卖得好?答,啥书卖得都不好,但地图卖得还可以。问,什么样的人群呢?答,说不清,有老有少,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青藏高原地图,四川盆地地图,洋流图,航海地图,有啥买啥,来者不拒。有人盯着地图发呆,眼睛都不眨,一看就是一小天,坐地环游八万里。看到这里暗笑,读地图也是我的小小爱好,只要有地图就禁不住看一会、琢磨一阵。
《枪墓》是写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故事。现在可比那时候方便多了,随时随地百度地图,答疑解惑便利至极。15年前,去了一趟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因为网络搜索不发达,彼时对很多地理方位、历史掌故较混沌,导游也仿佛更热衷于介绍民间传说。多年后,对额济纳,我似乎只剩下胡杨林和沙漠玫瑰石的印记,是地图一次次填补了那次远行的知识盲点。
首先,读《这里是中国》“河西走廊篇”,介绍黑河,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一路穿越复杂地貌,直到额济纳旗。那天,在额济纳看完胡杨,回程时车过一座桥,导游提了一句:我们正在经过黑水河,就是“弱水三千”的弱水。当时我昏昏欲睡,闻听此言心里一动,抬头看外面,挺宽阔的一条河流,举起“傻瓜相机”抓拍一张,又想:“这也不弱呀?!”再看满车人都不在意,心疑是导游随口一说,便就此作罢。阅读《这里是中国》的彩色地图,了解到,黑河上游古称黑水河,中游内蒙古一段古称弱水,下游又叫额济纳河。再查资料,弱水之“弱”还有遥远险恶,水势湍急或水流虽浅,但汪洋浩荡等古义。
前两年,认真读了《起初》一书。全书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下来却极其吃力,主要是不了解很多历史人物及他们的关系,地点更不甚了了,边读边查,耗时不少。在描写霍去病二次征西战役时,书中写道:霍将军一军居黑河右,合骑侯二、五、六军居河左,两军协同共同向西攻击前进,过合黎山入弱水段,霍将军部最终夺取居延泽。读到这里,除了再次佐证对黑河的认知,又生出新疑惑:居延泽(今称居延海)在额济纳?我竟全然不知。居延海近些年名声大噪,因为经过治理这里重现绿洲,美如水乡。查地图,始知,居延海是黑河的尾闾湖,汉时称居延泽,唐之后称居延海。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言及此地,千古绝唱。
那么,我当年参观过的黑城(又称黑水城)遗址与霍将军有关吗?茫茫大漠上孤独矗立的遗址壮观悲凉,那些掩埋在黄沙之中的建筑难道会是汉时遗存?只记得,当时导游介绍,黑城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马可波罗必定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其他细节一律被我忽略。读完《起初》,再查此城,原来黑城始建于西夏时期,后为忽必烈扩建,是霍去病离开人世一千多年后的事情。黑水城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遗憾的是,我离开黑城多年以后才了解。
现如今,搜索额济纳旗地图,弹出来的多是额济纳旅游地图,黑河、黑水古城遗址、胡杨林、居延海均在地图上清晰标注,它们之间最远不过百十公里,囊括于一条旅游线路。相信现在的游客应该能明晰,这几个景点之间跨越数千年的历史关联。
人们常说,胡杨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那么,弱水河流淌了多少千年,居延海滋润了几个千年,就是黑水古城,风雨坎坷也历经千年沧桑了。华夏大地上,几乎所有风物都是地理与历史共同造就的,我们因此可以思接千古。
不求甚解,读万卷书,易成囫囵吞枣;行万里路,可能迷迷糊糊。提前准备充分最好,实在没办法,亡羊补牢什么时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