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引导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

高 萌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参与乡村振兴,既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又是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重要体现,更是社会组织实干成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广阔舞台。要从政治高度不断提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细化举措、分解任务,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全面参与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各领域工作,同时支持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群体在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中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强化认识,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更好展现担当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具有很强的思想引领性、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结合社会组织的特点、专长,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推进部门协同、优化政策保障等方式,抓好贯彻落实。

聚焦重点任务,打造对接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服务的社会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社会组织结构布局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积极引导发展和严格依法管理,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统筹谋划、一体部署,切实让社会组织在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积极作用。着力将党建工作融入社会组织运行和发展全过程,健全完善内部治理和活动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要按照《“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等部署要求,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打造公益品牌、特色品牌,以社会组织乡村行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社会组织潜力,做好社会组织帮扶合作重点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要建设集中统一、开放共享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互联网服务平台,提高供需对接成功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平台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做好项目库建设,推动工作靶向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建立健全易于群众“点单”、便于社会组织“接单”的工作机制和平台模式,推动资源、项目、人才等要素和配套措施持续优化升级。要大力培育发展相关社会组织,支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宗旨的社会组织依法登记,发挥其在产业振兴、科技助农、文化体育、环保生态、卫生健康、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好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依法领办创办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强化社会组织与社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着力培养一批项目意识强、专业水平高、热心乡村振兴事业的基层社会组织领军人才,通过表扬通报、典型选树、案例宣传等方式,表彰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加大高校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提供教育助力。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立足乡村振兴全局,完善社会工作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在社会保障学等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积极培养政治过硬、志存高远、德才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强化校地合作培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联合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及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引导在校学生到合作的县、乡、村参与服务,感受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让学生的能力素质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打造“双师型”社会工作教师队伍,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把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激励任课教师率先垂范,积极参加乡村振兴服务,给予其相应待遇保障,激发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并引导其结合乡村振兴服务实践不断改进授课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水平。顺应人才成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把专业办出特色,锚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从农民群众热切需要、社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育人育才切入点,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