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年味,是被一碗腊八粥又香又甜的气味唤醒的。
腊八节,俗称“腊八”,在成都,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人们迎接农历新年的一份仪式感,寓意来年甜美丰盛、顺遂如意。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成都人从起床便开始惦记着那一碗甜粥。除了在部分社区、商厦设置有专门的摊位,人们能够在上学、工作途中免费领取品尝到腊八粥外,成都的各大庙宇也会以“免费施粥”为契机,安排猜灯谜、品禅茶等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成都的腊八粥就像是一碗果仁烩,以核桃、百合、莲子、薏仁、红豆、红枣、枸杞和珍珠米等作为粥底,经过长时间的熬制,色泽红润、浓稠诱人。装一碗,热气腾腾地捧在手中;喝一口,口感香浓软糯、甜而不腻。或许,对成都人来说,腊八粥已不再是一道普普通通的时令美食,更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无限畅想和美好期待。粥底的甜香在口中绵延,新年的欢喜亦在心中弥散。
喝过了香甜的腊八粥,当成都人家庭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盘麻辣油腻的香肠时,也就意味着农历新年更近了。小时候,家家户户的香肠都是自己买肉、腌肉,手工制作的,口味的咸淡、口感的肥瘦也会因不同人家口味的偏好而有所不同。在我家,因为爷爷不喜欢花椒,奶奶便会在做香肠时少放一些花椒粉,多添加一些辣椒面和冰糖调味。做香肠要起早码味,待腌肉入味后,奶奶会小心地把肉馅一点点灌进透明的肠衣,最后再用棉线把鼓鼓囊囊的肠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悬挂到阳台上晾晒、风干,想吃的时候就剪下一段。与做香肠相比,腊肉的制作则要简单许多,不论是后腿、五花儿还是排骨,一律抹上由白酒、五香粉和辣椒调制成的酱料,挂起来风干。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准备柏丫、橘皮等,在火盆中点燃,将腌制好的肉悬挂于火盆上方烟熏,为腊肉抹上一层黑得发亮的外壳的同时,也为它染上一丝清新的独特风味。腊月里,只要你抬头,便可看到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张灯结彩般高高挂起了为新年准备的香肠、腊肉。在成都,这道美味的腊味,可以从腊月里一直吃到过年结束。
一年的奔波,一年的收获,都凝聚在了除夕夜的一顿团圆饭中,除夕夜的餐桌总是格外丰盛,在成都也不例外。除了家常豆瓣鱼、烧什锦、香碗等为了讨个好彩头的菜肴外,成都人的年夜饭桌上往往少不了那一道看似寻常却极受欢迎的菜品——现炸酥肉。在成都,酥肉吃的就是一个“脆”,制作方法不难,只将猪里脊切成薄片,裹上由红薯淀粉、鸡蛋、生姜和花椒粉调制的面糊就可以下锅,在咕噜噜的滚油中打上几个滚儿、炸到金黄酥脆即可上桌。尽管刚出锅的酥肉十分烫口,但最绝妙的口感也就在刚起锅的那十几秒钟,于是,小时候的我总会守在锅边,妈妈起锅一块就偷吃一块,直到被抱怨添乱、赶出厨房才停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吃过年夜饭,热热闹闹的新年才算开始,新春灯会、武侯祠大庙会等活动将为成都的新年更添一份喜气。辞暮尔尔,烟火年年,觥筹交错中,人们以寒暄交换彼此累积一年的思念与祝福,在大快朵颐中,品尝那些年复一年重复着的、却从不感到厌倦的家乡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