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不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政课集中体现了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理论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们要牢记嘱托,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毫不动摇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激励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把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的契合性为有机融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清楚、讲透彻,实现理论的深入浅出,是让伟大建党精神走进大学生心中的关键,这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形式上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方法,拓展辩论式、展演式教学环节,进行双师同堂、师生同堂类教学探索。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和深厚学理,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全方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肩负教书育人、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等重要责任,故其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定力。同时,学生听课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思政课建设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破解,也对教师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要清醒认识到,思政课内容广、更新快,比较全面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政治观、法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论和知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关联,必须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打造思政课教师队伍,以优秀的队伍促进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实践中,思政课堂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看教师的学术、观察思考、表达等方方面面能力如何,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角度、全局高度考虑问题,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解决问题,并以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致力于用广博的知识、睿智的思考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驾驭课堂。应在备课时注重“理论+现实”的逻辑构建,在授课时注重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思想困惑等现实问题出发,让理论与现实充分交互、讲授与参与充分结合。
善用多用“大思政课”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教育质效。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必须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要深入持续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构建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机制,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进,注重校内校外联通互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体验生活、感悟时代的过程中汲取智慧、练就本领。要强化保障,形成对“大思政课”体系运行的有力支撑,确保“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所需要的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管理到位、待遇到位,营造各方合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德育元素活化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丰富“云上大思政课”资源,推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