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南门客栈》: 说不尽的黑土风流

□鲁钟思

南有越剧《新龙门客栈》,北有话剧《南门客栈》。近十年间,长春本土小剧场话剧《南门客栈》在全国掀起一场场强劲的“东北风潮”。

作为第27届长春冰雪节相关演艺活动之一,《南门客栈》开门迎客,9场演出,场场火爆。它不光让省内观众体味到原汁原味的黑土喜剧,更让第一次来长春的南方游客,真真切切地领略到地道的东北风情,是如此热烈、浑厚,生机勃勃。

在世界戏剧日到来之际,我们走进“客栈”,一探究竟……

东北客栈的前世今生

3月8日傍晚,吉林长春。

一路沿着历史文化名街南京路、长江路步行而来,随即来到了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也是电视剧《人世间》的取景地——长春人民艺术剧场。当晚7时,由长春话剧院演员倾情演绎的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小剧场话剧《南门客栈》将要在这里进行本年度在长春的最后一场演出。

眼看着还不到6点,早已有三三两两的观众慕名而来,跟着导航导到了长春话剧院南门。工作人员热情地解释,这里不是剧场大门,一会儿要去那一侧检票方能入场。

初春的夜晚,墨色渐染。外面满是期待,幕后的工作人员此时正有条不紊地做着最后的准备,演员们也已化好了装,认真对着台词。偌大的舞台上,道具布置妥当,未开灯光、影影绰绰之时,倒像是误入了时光深处,不小心窥探了命运的玄奥。

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看一场戏,是在体味生命的戏剧冲突与高光,也是沉浸在故事里,映照观者此时的心境。此时的长春人民艺术剧场,上下两层观众区座无虚席。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音乐犹在耳畔回响,忽见一束灯光照来,照见了雪花漫天洒落。大幕徐徐拉开,陡地一亮,像晦暗中望见明媚,好戏精彩上演……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舞台左侧极具东北历史风情、飘飘荡荡的“南门客栈”招牌。循着灯光往前看,舞台中央正是故事发生地,1936年腊月二十九日长白山下华家沟的南门客栈。

客栈,在过去东北也叫大车店。大车店顾名思义,因行贩常用的交通工具大马车而得名。此时的南门客栈里,门板设色陈旧,累月经年,布满风霜雨雪。一张虎皮,一口粗剌剌的大缸,几串红辣椒,看似大大咧咧的表象里,映衬的是热热乎乎精心耕作的内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有奋发崛起的韧性与坚强。

老板叶娜兰和厨师胡二刀甫一开口,便“包袱”频出,像春晚的小品,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一招一式中,泼辣爽利的女中豪杰和有点“面”又专情的东北爷们儿形象就立住了。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此时的和谐……多方人马在风雪中来到南门客栈,进进出出,相互试探,因误会和巧合交织成一场绝妙的喜剧……

《南门客栈》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大车店,大车店是东北人的“茶馆”,这里迎来送往,三教九流汇聚于此;这里也是密谈、小道消息的集散地,几方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追我赶,你躲我藏,出来进去,各揣心事,上演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故事。而装载这些故事的大车店,随着剧情不断深入,仿佛东北林区的一列喜剧小火车,一个车厢牵着另一个车厢,蜿蜒而行,高潮迭起。

人人都爱东北话

人们说,东北人骨子里自带一股幽默感。

东北冬季漫长寒冷,自然资源丰富,冰雪之下塑造了东北人普遍幽默大气的性格特征,一种对待生活的大智慧。东北人实在,东北人仗义,东北人一颦一笑尽得风流,一张口来全是段子。当自带喜剧因子的东北话碰上《南门客栈》,真是如鱼得水,气韵天成。

从三勺子讲述“九转大肠”开始,现场观众已乐成一片,接下来的表演更是笑声不断,再加上演员们台词精湛,对话精妙,吞吐自然,堪称字字珠玑,句句爆笑。

“白肉血肠,富贵绵长,福禄双至,是金玉满堂。”“猪肉炖粉条,快乐又逍遥。”“小鸡炖蘑菇,心里不糊涂!小火一顿煮,谁吃谁有福!”

如此口条之顺,台词之溜,观众被逗得捧腹。爽朗俏皮的东北嗑儿,咋就这么招人爱!待到土匪黑话袭来,陌生的表达,好似平地一声惊雷起,惊得观众目瞪口呆!

华家沟保安队赵队长向二龙山土匪大当家打探:“兄弟赵大嘎子,以前江湖上有个匪号叫雪里蹦。不知道这位朋友什么枝儿,什么蔓儿?是上排琴是下排琴?”

土匪大当家正色道:“月海条子格鞑子,闭门山海蔓儿,倒沟子流水,不论排琴!”

赵队长大骇:“你!你是……二龙山关东浪?”

两人这一番“切口”可谓虚虚实实,暗流涌动。枝蔓意为哪股势力,排琴是指大哥还是兄弟?关东浪如实答对:我在二龙山,姓关,名东浪,是当家的。

如果说,土匪黑话等远去的江湖隐语尚与现在有代沟,那么剧里全程伶牙俐齿、噼里啪啦似连珠炮一气儿说完的东北话,真真像一壶热烈醇厚的东北小酒,观众如饮醇醪,不觉已醉。

看惯了短视频、快娱乐的当下,观众口味已有很大变化,想要不着痕迹地让观众笑起来,甚至在抗日题材中加入喜剧元素,无疑是难上加难。《南门客栈》就递交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

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风趣地道、“包袱”频出、蕴含东北风味的小剧场话剧中,此起彼伏的笑声、掌声是对这场东北话剧发自肺腑的喜爱。

说不尽的黑土风流

东北人心胸开阔,达观幽默,手擎生活,挥洒热爱,一路赤诚,一路向阳。曾经的苦难年代里,东北人坚韧、英勇,为了赶走侵略者,在林海雪原里与敌人周旋。发生在《南门客栈》大车店里两天时间的故事,就正是一个披着喜剧外衣,实则荡气回肠的东北民众抗击侵略者的缩影。话剧人物虽是虚构的,但它折射出来的历史,却是真实且接地气的。

东北情是浓烈,是爽朗,是贴心窝子里的敞亮话,也是心细如发,尊重历史更尊重人性的大情怀。长春话剧院业务办主任徐震松介绍,《南门客栈》这出以女性为主角的话剧,此次恰巧赶在了“三八”妇女节当日上演,也是缅怀那些在危难之时救国救民甚至牺牲生命的东北女性。

话剧中,当抗联密营分布图落在叶娜兰手中时,她挺身而出,封锁消息,保护抗联;当赵队长调戏漂亮的一丈红时,叶娜兰假借吃醋,救助了一丈红。这样机敏英气的掌柜,既有大家闺秀的忠贞典雅,又能在鱼龙混杂的大车店游刃有余,何尝不是女中豪杰。

剧中最后借着叶娜兰的独白,说自己“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带着二龙山的弟兄参加抗联、三年后被叛徒出卖牺牲在抚松的关东浪和一丈红;是一路颠勺,颠进了山海关,长眠在朝鲜战场的三勺子;是没有一句台词,阵亡在冬夜里的抗联联络员。

全剧至此,主旨得以升华,情感酝酿亦到了极点。哀婉厚重的乐声适时响起,舞台中央,叶娜兰一袭红衣舞雪,致敬的正是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以及每一个默默支援甚至牺牲生命的普通百姓。

一场笑中含泪、酣畅浩荡的演出结束了。谢幕时,灯光一亮,音乐陡然换上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全场掌声雷动,真是说不尽的英雄豪气,诉不完的黑土风流。

导演陈晓峰表示:“正是这些不够完美、不够高大的形象,使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一个普通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因为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他们在面临外来侵略者,在面对着民族尊严与存亡时内心的选择。”

散场后,观众恋恋不舍地在大车店背景板处打卡拍照,更多的则认真地阅读“东北话注解”展板,一不小心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有笑,有泪,有情,有爱,有斗转星移,有阴差阳错,有民族大义,有家国情怀,剧终后是无尽的回味,为那些默默付出的小人物,更为纵横驰骋的英雄气。《南门客栈》真不愧是吉林文旅的一张名片,一场遒劲有力的东北风情!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