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新的征程上,必须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着力构建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健康根基。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维护人民健康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大力推动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按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的“快进键”,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升。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要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这要求我们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立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更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内涵式、系统性、科学化发展。
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中国”战略是立足于时代发展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贯彻落实过程中应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既是对世界健康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也是对健康事业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实践中应进一步消除影响人民健康的不利因素,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将健康作为制定实施各项公共政策的重要考量,统筹调配全社会卫生健康资源,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着力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人民健康,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要融入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将其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更好发挥体育和心理服务对人的发展全生命全周期作用等举措,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民健康水平的同发展、共进步。要从侧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疾病预防”,进行战略性通盘谋划,努力走到疾病“前面”,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引导人民管理好健康,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制度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环节多、领域广、时间长,一方面必须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公益性的价值导向,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优化,持续完善卫生健康资源布局,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不断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制度,努力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应持续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共同富裕路上的“绊脚石”,是严重影响健康公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未来发展中应不断将健康扶贫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强化政策导向,整合医疗资源,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法治化治理力度,从影响人民健康的各种因素出发,将人民健康权益保护融入法律规范之内,完善相关领域立法工作,强化对医疗、卫生、环境、食品、药品、体育等领域的监管,提升健康标准规范化水平,让法治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健康共治格局。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凝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通过打造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科学工作模式等途径,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健康共治格局。不断强化资金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科技支撑、信息化保障,开展一批影响健康因素和疑难重症诊疗攻关重大课题研究,推动部门和区域间共享健康相关信息。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推动形成爱国卫生人人参与、健康生活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鼓励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健康中国行动,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助力百姓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社区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卫生健康相关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也要发挥好职能作用,全面指导和组织健康促进、健康科普工作,深入普及和提高百姓预防疾病、紧急救援等健康维护的知识与技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