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持之以恒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

李香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和关键环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共同富裕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向共同富裕迈进。

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域,“三农”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振兴事业能否完成,直接关系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与否。从理论层面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二者在战略安排、目标任务、实践路径、遵循原则等方面具有统一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贫困、促振兴,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以历史性解决,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延续和发展,前行路上还有很多问题亟需破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必须在未来发展中持之以恒走好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共同富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下足功夫,着力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处理好“三农”工作中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关系,更好适应发展要求,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进一步打破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市场分割,促使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城乡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同步性与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奠定产业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要载体。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发展原则,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和市场导向进行生产,做强现代种养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新型服务业,着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在不断增强乡村产业的聚合力的同时,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支撑力量。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引领更多人才“上山下乡”。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在共同富裕目标引领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应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人才工作机制,从培、引、育、留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综合素养,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助力共同富裕。高校是培养乡村振兴亟需人才的主阵地,要紧密结合农业农村产业特色和发展亟需,科学进行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培养和输送更多农业领域专业人才。着力构建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到乡村基层和企业挂职、兼职、任职、创业等的灵活机制,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上下贯通、产学研用紧密衔接的人才体系,打造高校与乡村人才双向流动的良好局面。此外,对愿意投身乡村发展事业的高校毕业生,探索实行学费减免、发放补助金、服务农村年限计入工龄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青年人才扎根乡村、干事创业。

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乡村百姓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走好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既要坚持富“口袋”,也要保证富“脑袋”。应以人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依归,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引导乡村百姓树立文明理念、提高文明程度、形成文明风尚,让文明之光闪耀在广袤的希望田野上。帮助百姓培树“幸福生活是通过努力奋斗得来的”价值观念,提升其劳动致富的实际本领,共享改革开放、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成果。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激发乡村百姓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凝聚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