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流行阵线

游啊游, 游到绍兴古桥头

□曾红雨 文/摄影

古纤道

古纤道

砥流桥

八字桥

绍兴是名副其实的水上城市,依托于浙东大运河,城内城外水道纵横。自古水桥相依,千桥万姿,是中国古桥技术集大成者,有“古桥博物馆”之称。

借到绍兴参加中国副刊研究会举办的“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采访调研活动,分别利用三个清晨去看了几座古桥。

第一天,去了市内最著名的八字桥、题扇桥等处。十年前来过绍兴,当时也是特意到名气最大的八字桥参观,十年的时间里桥两边基本没有变化,还是那些古宅,还是操着浓重吴侬软语早起的老人们在轻声聊天。桥横古樟,水静鸟鸣,这样的情景可能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该桥始建于南宋,距今逾800年,因“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而得名。八字桥展现了古代高超的桥梁筑造技艺,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遗产点之一。清朝和民国都对之进行过修缮,最后一次修缮是在1982年。在八字桥前后500米河道上,共有5座载于南宋《嘉泰会稽志》的古桥,称得上是古桥天然展览馆。

当年,我在桥边遇到一位坐在家门口读《参考消息》的伯伯,试图与他聊聊这桥的历史,河水从哪里流来又流到哪里去。伯伯明白我的意思,滔滔讲解,我丈二和尚,一句听不懂,不过留下了两人聊天的照片。故地重游,我还记得伯伯住宅的大致位置,好巧不巧,一位老阿姨从门里走出,边走边与门内的老先生搭话。我站在旁边犹豫几秒离开了,主要是语言不通,没办法沟通,挺遗憾的。

题扇桥的典故见于《晋书·王羲之传》:炎炎夏日,王羲之在桥上遇到一位老妇人卖扇子,无人问津,书圣怜悯老人家,就帮她在扇子上题了几个字,扇子很快都卖出了好价钱。后人便将这座石拱桥称为题扇桥。

清早的题扇桥空无一人,运河水默默流淌,岸边老宅古旧斑驳,韵味悠长。刚刚参观完王羲之晚年隐居地金庭,山谷之中,两山夹峙,确是隐居好去处。在隐居的数年中,也许,偶进绍兴城时,书圣还会走过题扇桥,忆起前尘往事,会不会暗自一笑?最近,我在跟随老师听王阳明讲座,站在桥上,想起前日拜谒王阳明故居“伯府第”,这座大宅院是王阳明以文臣之身因军功封爵“新建伯”后的居住地。故居毁于晚清战火,工作人员介绍,故居大门口的三柱石门框经考古鉴定,是王阳明当年住宅的遗留之物。绍兴盛产石头,门框与题扇桥用的都是同一种叫凝灰岩的石材。

今年是王羲之诞辰1721年,王阳明诞辰552年。王羲之并非王阳明先祖,虽然一直存在争议,但史学界似乎已有定论。无论怎样,中华文化诸多粲然的文脉赓续中,此二人分占两席。绍兴承载了两位先哲的成就与传奇,尤其是对王阳明学术及其后学传承的影响很大。在绍兴求学、成长、避难、讲学、完成心学体系并最后归宿的王阳明,想必一定也踏上过此桥。

第二天,冒雨去了古纤道,纤道又称纤道桥。唐代中叶以后,绍兴的瓷器、丝绸、茶叶、黄酒被大量运销外地,急切需要发展水路运输。唐元和十年(815),绍兴依岸筑起纤道,主要作用为行舟纤夫拉纤用,此外也可用于风浪大时船只避风。古纤道初为泥塘,明弘治年间改青石板铺砌,清同治年间重修。此桥型为国内仅存,故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段纤道有3500米长,卧在长河之中,一眼望不到尽头。它无疑是极强的江南符号,在仲春雨雾迷蒙中令人怦然心动。除了一个晨跑的人匆匆而过,始终只有我一人,来来回回踱步,良久不舍离去。雨越下越大,衣服已湿透。

又想到王阳明。因为纤道始于唐,王羲之自然与它无缘,但是古纤道曾经全长近40公里,串起绍兴无数水域,王阳明想必一定曾坐在船上驶过纤道,或者走过它的青石板。先生病逝于归乡途中,临终时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无杂念,无芥蒂,无需多言,倒是很契合此时此地的心境。

第三天晨,绍兴嵊州市,大雨倾盆,感觉去逵溪村看三座古桥的计划可能要泡汤。5时20分,网约车师傅准时来接我,不管怎样,我千里迢迢地来到绍兴,一定得去看看。汽车很快驶出县城,在黑夜暴雨中穿过一条条越来越幽闭的狭窄乡路。天,慢慢放出亮光,雨势,迅速变小,然后停了。

车进逵溪村后,第一次来此地的司机师傅下去两次,操当地方言向已经起床做家务的老人们问路。在异常逼仄的村巷里拐了几个弯后,车停在马路边的田埂上,踩着泥泞的土地,满心欢喜走到砥流桥边。

砥流桥是一座半圆形石拱桥。资料介绍,逵溪村的三座古桥均为半圆形石拱桥,其中砥流桥最大,也不过长18米,宽3.44米,拱高3.6米,跨径5.8米。桥正在修缮,边上立着几块古建筑保护的牌匾。桥下静静流淌的小河叫逵溪。石桥缝隙中长着好多野草,四周满是绿色的庄稼、树木和各色野花,均被雨水冲刷得干净透彻,不远处岚烟氤氲。桥北斜斜柳垂绿,岸南细细草生茸,新生般愉悦。

另两座桥在哪个方向我们并不知道,时间上也不允许再在泥路上摸索行进,只能放飞无人机。顺河向东飞了近500米后,看到一块似桥非桥的石板铺在水面上,我和师傅都认为不像古桥,于是掉头向西飞行,在砥流桥西200多米处发现了另一座古桥。按网上提示应该是招隐桥,形制与砥流桥一样,只是小了一些。回来后查找资料得知,第三座古桥洗履桥就在砥流桥东面500米左右,是最小的一座,因下游筑水库,现在桥面与路面平齐,桥洞几乎看不见。那么,我们在空中看到的石板应该就是洗履桥,相传,戴逵在此桥下洗过满是泥土的鞋子。

按照民国《嵊县志》记载,洗履、招隐二桥应在东晋时期就有雏形,现在的桥分别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它们初建时是因戴逵隐居在此,且逵溪村村名及溪名皆因戴逵而来。戴逵,字安道,东晋时期隐士,史上著名的雕塑家、画家,终身不仕。《晋书》列于《隐逸传》中,称其:“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著有《戴逵集》9卷,今已散佚。东晋的书法和绘画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据极高地位,书法派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王献之,绘画派的翘楚就是顾恺之、戴逵。顾恺之在后世名气很大,戴逵却鲜有提及,可能与他的作品全部散佚有关。

不过,很多人熟知“雪夜访戴”轶事。王羲之的五子王徽之(字子猷)雪夜吟咏《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正在隐居的好友戴逵,于是连夜坐小船去拜访。船整整走了一夜,快到戴逵家门口时,王徽之却命掉转船头,原路返回了。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邪!”据说,戴逵听闻此事,深以为然。国宝《剡溪访戴图》就是元人黄公望据此故事所作画作,笔墨间尽显对魏晋风度的推崇。

在绍兴期间,随会去三江闸桥调研。它位于钱塘江、钱清江、曹娥江汇合处,是一座下闸上桥形式的大型挡潮排水闸,修建于1537年明嘉靖年间。三江闸桥的桥墩也即闸墩,全是两头尖的梭子墩,每一墩全部采用千余斤的大石块,块石之间用榫卯结构衔接,并以秫灰胶住。三江闸桥气势雄伟,全长108米,为古代少见的特大型水利工程设施。

站在桥下探看,巨大的桥墩令人震撼不已。今天看来,大桥整体布局依然严整美观,充满巧妙构思。想一想,快500年了,那时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多么高超的造桥技术才能完成这样宏大的工程!此桥又称汤公桥,以纪念为修闸桥亲力亲为,殚精竭虑的绍兴知府汤绍恩。有一种说法,如果没有三江闸,绍兴几百年的富庶历史恐怕得重写。

1981年,新三江闸建成,老三江闸彻底完成了泄洪蓄水和防海潮的功能,单纯作为一座石桥通行。为保护它的文物价值,现在三江闸桥两侧均有石墩阻隔,禁止大型车辆通过。

三江闸桥所在地正是浙东唐诗之路重要关节点。浙东唐诗之路始于晋,盛于唐,流播于宋明,这一路山水殊胜,文化积淀深厚。杜甫、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王维、孟浩然等450位诗人,都曾在这条线路上多次寻幽访古、诗词唱和,用1500首诗歌铺就了一条人文山水走廊。而三江闸桥的修建,不仅恩泽了宁绍平原上世世代代的人民,同时也为三江交汇处旖旎风光,再添震古烁今的壮观一笔。

绍兴,千年古城,择其一隅,就能触发幽思。2011年,绍兴全市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各类古桥共有698座,我匆匆游历的,一斑都算不上。他年经日,希望有机会在这里住段时间,慢慢走,细细看。所有古桥,都长久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它们兴衰不语,能量及韵味却随着岁月加长愈发浓重。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