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理论

锻造新质生产力 释放振兴新动能

沈 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高效聚合,符合新发展理念、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必须从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维度,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释放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动能。

以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制有所不同,因此其发展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通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既改革不能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体制和政策供给,又提供与之高度匹配的增量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构建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东北地区应坚持统筹把握,努力实现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在深化改革中更好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同时让经济活动更好遵循市场规律、适应供求关系变化,打通阻碍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实现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要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基础上,持续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专业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进而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效能。要立足东北地区深厚的工业、农业等基础和优势,着力抓住主要矛盾,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以揭榜挂帅、协同攻关实现“变道超车”。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以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为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纵观古今中外,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思想认识的深化及突破、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与创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为新质生产力的跃升、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东北地区在新质生产力革命性的影响下,生产关系将产生深刻变革,劳资关系、分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会迎来巨变。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必须全面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人才的支撑作用,以行之有效的政策和举措将“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转变为“大雁北回归”的新景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重要路径。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东北振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东北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整体表现低迷、外需疲弱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东北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仍取得重要突破。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新质生产力必将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重要领域。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逻辑来看,高水平对外开放所涉及的制度变革、体制改革和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等新型生产关系变革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必须积极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其加快形成。一是全面推进“向北开放”,充分认识东北亚区域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把握好东北地区向北开放的重大战略意义和难得的历史机遇,明确面向东北亚开放的主要方向。二是以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为重点,依托中欧班列、TIR国际道路运输、卡车航班等形成公铁联运、铁海联运和陆空联运等多式联运通道。三是以RCEP等合作为抓手,深化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吸引区域国家加大对东北地区投资,助推产业升级,更好形成完整的新兴产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使之成为东北地区抢占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全面推动东北振兴行稳致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