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最要好的朝鲜族同学来自延边,能歌善舞,排球羽毛球都打得好,能把秋千荡到天上去,各种技能常常把我惊得目瞪口呆。最绝的是她带来的咸菜、打糕、米肠、辣酱,好吃到停不下来。常见的米、菜而已,却能做出一千种神仙味道。因为她,这片东北边境土地和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曾让我无比神往。那时从我的小城去延吉需要八九个小时。二十年里,高速通了,高铁也通了,延边已触手可及。
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三大水系形成的河谷平原,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千年前的卢城之稻,百年前的皇家贡米,今天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延边已成为北方水稻主产区之一。地处北半球中温带,水稻一年只能种一季,温润的季风气候中,它们吸饱阳光,度过短暂的无霜期,累积出卓越的稻米品质,并以它的洁白质地激发了延边人民无限的创造力。
清晨,布尔哈通河雾气弥漫,城市已经醒来。河边的水上市场异常热闹,游客和当地人一样多。一方水土一方人,农贸市场有着一个城镇最真实的品性和色彩,生鲜区各种菌菇、人参、沙参、苹果梨、松子、明太鱼……来自这里的山与海。熟食区一盆盆特制辣酱腌制的朝鲜族咸菜红红火火,一根根黑亮的米肠盘摞成塔,刚出锅的糯米鸡、各种米糕热气蒸腾,米酒摊铺上摆满装着样酒的小纸杯,乳状米酒酸酸甜甜,散发着微微酒香。快递员忙碌着把各种物品打包装箱运走。动静最大的是打糕铺子,一位朝鲜族大叔把一大盆蒸好的糯米饭搬到一米多长的木槽里,高高举起手中的大木槌,一下一下全力捶打,直到把米团捶打成细腻筋道的糕团,再搬到大盆里盖上保鲜膜。老板娘按顾客要求把红豆沙、黄豆面、苏子粉、糖、盐一样或几样混合成蘸料备用,然后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手速,从打好的面团上削出小方块丢进旁边的蘸料盆,小面块在蘸料里轻快地打几个滚,装盒,上秤,眨眼工夫一盒打糕就递过来了。捏起一块放进嘴里,对的,不要错过那软糯的手感,一定要用手指捏起来。豆香、紫苏香、米香在舌尖舞蹈,黏软柔韧,让人想唱起歌来的香甜。挤在边走边吃的人群里,恍然间又回到和同学并排走在街上大嚼大笑的时候。
打糕是朝鲜族有名的传统风味食品,历史悠久,是重大节庆日必备的食品,人们制作打糕用来供奉、祝福、馈赠亲友。祭祀用打糕非常讲究,糯米蒸好后放在专用木槽里,两个人面对面用木槌交替捶打。但第一轮捶打出来的叫“擦台糕”,不能供神,下一轮捶打出来的更洁净,才可用来供奉。制作打糕是各种庆祝活动的一个环节,这种极具力量和韵律的劳动给庆典又增添了一种仪式感。
糯米健脾养胃,补中益气,所以朝鲜族同胞常说“夏天吃打糕,如吃小人参”。育苗、插秧、收割、蒸熟、捶打、调味,每一道手工劳作都充满虔诚,一块传统打糕的美味里饱含着对天地的崇敬,对自然的崇敬。打糕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米肠也是朝鲜族传统特色美食。猪血、糯米、蔬菜、猪肉调制成馅料,灌进清洗干净的猪肠里蒸或煮熟,切片蘸料汁吃,咸香软糯。或者把做熟的米肠再加工成菜肴,比如辣炒米肠、米肠汤,各有风味。还有号称朝鲜族月饼的中秋松糕,糯米面、大米面混合揉成面团,随心所欲包上各种馅料,放在铺好松针的蒸笼里蒸熟,米香里带着松香,简直可以写一首歌叫“松针遇上大米”。最没想到的是朝鲜族咸菜的灵魂——辣酱,主料里居然也有糯米粉……就这样,稻米以各种形态在延边人民的饮食中无处不在。
位于海兰江畔的朝鲜族小村光东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些年,乡村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小村不再默默无闻,村里一百多公顷有机稻田吸引了远远近近很多人,人们来这里观光、度假、研学。村民没有想到,一辈辈沿袭下来的种植、习俗、歌舞、吃喝制作,有一天居然会成为他们与外界联结的因缘,外界以此来了解他们,走近他们。
路网无所不达,一棵稻子可以走进更广阔的天地,由稻米诞生出来的独特饮食文化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