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深耕创新文化土壤

李世鑫

创新文化是影响创新活动最深刻的因素,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新征程上,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浪潮,我们必须在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全力营造科技创新之风,深耕创新文化土壤,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创造实践离不开文化氛围的支撑。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活动相关的文化形态,是社会共有的关于创新的价值观念和制度设计。它反映了社会对创新的态度,体现了社会对新思想、新变革的容许、欢迎乃至积极鼓励等价值取向,对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实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才能进一步推动创新事业不断攀登新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着力打造充满活力、开放包容、创新驱动的创新文化环境,为持续推进科技进步、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蓄力赋能。要强化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创新、崇尚创造,鼓励大家积极探索、主动变革,既敢于创新又善于创新。要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着力打造出一批创新高地和策源地。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及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人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同时持续完善创新教育,培育和提升全社会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对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要予以包容,以营造敢于创新、大胆试错的宽松环境,鼓励各领域不断出现敢闯敢试、积极创新的行为。

打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通过完善社会治理结构,持续深化考核评价、科研组织、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方面的针对性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一方面要持续完善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握改革发展方向、趋势,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全面梳理、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通过一系列建章立制,形成相对完备的创新机制和体系。着力建立完善、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和评定机制,突出科研素养评价、突出原创性创新成果产出、突出理论创新重大贡献、突出社会服务重大贡献,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出台面向不同创新过程的多元、灵活、精准的激励措施,引导更多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到科研工作中,进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和潜力,不断提升社会创新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队伍打造的有效机制,加快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选用制度,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力实施针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特殊使用办法,完善重大贡献和突出业绩奖励制度,让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社会支撑体系。要立足不同领域实际情况,坚持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方法路径,充分整合并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资源,使各领域创新行为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撑。强化顶层设计,立足优化创新生态、畅通合作通道、提升产学研用协同效能的发展方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努力形成对创新行为全方位保障和立体化服务格局。充分利用现有各层级科技创新平台,统筹好人才、资源等各创新要素,更好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用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持续助力科研管理创新,把创新项目、人才最大限度地纳入到创新平台上来,以平台优势推动更多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同时,鼓励各领域人才尤其是广大科研人员,利用平台资源开阔视野,了解当下热点科研和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培育创新思维,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不断产出创新成果,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创新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