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评论

夯实数字经济“人才桩”

郭 璐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制度、优机制、去冗繁,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推动“大材小用”向“量才适用”转变。要努力搭平台、强保障、破旧弊,坚持向人才培育赋能,推动“单一教育”向“多元共育”转变,助力人才和产业共繁荣、创新和发展齐进步。

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人”,重点在“人才”,落脚点在“用好人才”。要找准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契合点,夯实发展的“人才桩”,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历史的创造、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前进都离不开这个决定性力量。纵观40多年改革历程,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当固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必然意味着要破旧立新、革故鼎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愈发迫切,这不仅仅是名称和术语的变化,更需要几十甚至是数百种新兴职业的支撑。编程代码、智能机器人、数字服务事项等的应用、确立,其深入融入我们的生活的背后,离不开数量庞大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支撑,由此推动新职业人才的应运而生,更好地赋能了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的发展。

仅仅“有人才”是不够的,必须要在“优人才”上做文章。培养数字经济新型人才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需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下好从培育到使用的大棋局,做到系统谋划、精准落子。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制度、优机制、去冗繁,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推动“大材小用”向“量才适用”转变。要努力搭平台、强保障、破旧弊,坚持向人才培育赋能,推动“单一教育”向“多元共育”转变,助力人才和产业共繁荣、创新和发展齐进步。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好”是重点。要着力构建“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在增强人才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上下功夫。坚持以才定岗,提高岗才的“匹配度”,缩短人岗“磨合期”,确保人才“即来即战”。要用心用情优化保障,同步打通教育、医疗、住房、办事等方面的保障链条,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用服务的“多上路”助推人才“少跑路”,使其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攻关、破解难题等工作上,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引力和战斗力,进而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