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王冰羽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随着国家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展对就业带动力不断增强。但从目前就业总量情况来看,压力依然存在,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深刻把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质内涵和本质特征,根据就业市场的新变化、新需求,对就业工作整体形势作出准确判断和客观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其开启美好的职业前景,着力开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局面。

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全面打牢就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对青年学子来说,练就过硬的本领是提升就业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高校应不断探索与市场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课程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职业化课程体系,并着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和评价标准。要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既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相关培训、研讨会、在线课程学习,帮助教师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努力打造一支验经丰富、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通过与已就业毕业生定期沟通,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注重个性化教育,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有效拓宽就业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理念之一,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推动社会发展与推动个体发展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与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明确自身优势和就业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路径,进而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要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鼓励毕业生探索新的职业领域和商业模式,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业基金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定期开设就业创业相关课程和讲座,邀请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传授就业知识、分享创业经验,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匹配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和人才输送渠道,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空间,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法律帮扶、税收优惠等,引导有志青年实现创业梦想。

重视“软技能”培养,提升综合素养,促进高质量就业。“软技能”是一种广泛的非技术性能力,涵盖沟通、协作、领导力、自我管理等方面的个性特质和社交技能,是应对职场挑战的重要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软技能”,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场景,将强化综合素质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设公共演讲、领导力训练、时间管理等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经常性组织开展团队项目、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课外活动,营造沟通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锻造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把终身学习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终身学习理念强调的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学习和成长,是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重要基石。终身学习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更新教育观念、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并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各门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带着批判思维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数字图书馆、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等载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和热情。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培训,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技巧,既授学生以鱼又授以渔,助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动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