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同时肩负着塑造人的健康体魄、培养人的健全心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新时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新人、输送力量,必须筑牢学生体质健康根基,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体育人、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将体育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全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事业对于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家整体素质、促进国民身体健康、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体育工作。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不断完善体育训练管理制度、教学制度、运动队制度等建设,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同时,在育人实践中积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体育训练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推动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健全课程体系,增强以体育人实效。良好的身体素养是长期科学体育锻炼的结果。要大力实施学生体育素养提升工程,创新现有体育课程,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革新教学理念,在传授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价值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教育资源,全面引入新产业技术、新概念、新知识等元素,不断丰富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创新教学实施方式,进一步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不断健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等相关制度,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增强育人成效。着力构建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等要素联动的创新体系,使之深度渗透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助力实现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
强化体育锻炼和训练,打造强身健体的校园新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要建立长效引导机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大力发展运动专长,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健全体育锻炼制度,适当增加学生校内体育锻炼时长,为其提供足够空间和数量的体育活动设施场地。科学制订专项行动方案,灵活运用激励机制,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通过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等形式,打造感召力强、影响广泛的校园体育品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及课内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意识、运动习惯和体育精神的养成。
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夯实体质健康测试基础。体育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利用大数据、AIGC等技术手段,对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学习数据等进行全面监测管理,运用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持续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建立以体质健康测试为基础,以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健康知识、健康与卫生习惯、食品营养与安全等多个指标为参考依据,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将体育训练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条件中,持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的积极性,达到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