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夹荒,一个陌生且神秘的村落,在吉林省辉南县境内,与三角龙湾比邻。
沿着路标指示的方向,走进大山深处,走进山的怀抱。当看到“西夹荒”的字样,感觉到达了目的地,可举目四望,依山势而建的大都是茅草的屋顶,黑黝黝的,破旧,荒芜,以至于已走进村头,依然没发现值得驻足的理由。特别在导航不断提醒“你已偏离方向,请掉头”的提示下,确实以为走错了地方,民宿老板娘介绍的特别适合拍照的地方一定不是这里。
沿山路蜿蜒向上,在村庄北侧最高处,矗立着一架大水车,吱吱嘎嘎地转着,感觉有些沉重,像满怀心事的老人,在幽幽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浓荫下巴掌大的一汪溪水,根本无法承载水车的巨大,水车便显得那么突兀,不仅与这水池,与整个村庄也极不协调。但它却像一轮圆月,以它古老与智慧的光辉,以它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厚重,导引着一个村落的思维走向!
当你因水车而停下脚步,当你以水车为背景拍照留念,之后你便会被好奇心驱使,信步走进路边的院落……
突然间,你的眼睛张大了,目光中满是惊讶,随之兴奋地呼朋引伴,小院的设计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是一处看似简陋的院落。简单的木条院门,茅草顶盖的门楼,门框爬满了绿植,星星点点的各色小花点缀其间。走进院门便是一条曲曲折折的石板小径,两旁是绿草、鲜花,一丛丛一簇簇,有型有序地遍布其间。窗下有一方石头围起的极不规则的水池,水清净,池中有红色的小鱼在游动,为这座小院儿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快过来——”
一声呼唤,迈着有些留恋的脚步循声走去。这是一条宽阔干净的街道。街头立着或躺着几只红色瓦罐儿,静静地与几段高低错落的原木桩相伴,那么古朴,那么典雅,那么独特,又那么有味道!如果把这片民居比喻成一篇厚重的文字,这几只瓦罐儿就是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表示停顿的标点!看似与粗糙的房舍风格极不协调,但它的作用不可忽视。游人从大水车过来,都会在这儿站一站,或者以此为背景拍几张照片,艺术效果自不必说,之后抬起脚很自然地走向景区的中心,它的导向作用功不可没!
脚下是一条水泥街道,是村庄唯一一条有建设感的能与现代衔接的脉络。街道两旁是一座连一座的院落,胡家、杨家、木匠家、皮匠家……大体相同的白桦木围栏和院门,都敞开着。走入其中,你会发现每座小院都自成体系。花草树木只是陪衬,冒着白烟的水系,不停运转的水磨、石碾、草亭……构成院落的主要元素,彰显着古朴,幽远,并以其淳朴的民风民俗,召唤你驻足。只要你走近它,返璞归真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宁静、舒服,想留下的愿望也随之而来……可见创造者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独特设计理念,就那么轻而易举地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理,不能不说极有远见卓识。
院落中的房门上,挂一块“游客已入住,免打扰”的木牌,它直白地告诉你,这不是单纯的仅供参观的院落,而是地地道道的民居,游客可以订房入住。又委婉地表明游人对此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据已经入住的游客介绍,直到目前,订房的游客应接不暇,每一个院落都住满了人。他住的这一间,也是提前预订的。
这是一片名副其实的民居,外表看起来就是一间间很不起眼的茅草房,茅草的屋顶、茅草的门楼、茅草的凉亭、茅草的公厕……毫无精致可言。可令你意想不到的却是楼上楼下,茶室、浴室、桌球、麻将……设施齐全且一尘不染。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决然想不到它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在。用它乡土的外表,昭示着卓然不群的品质。真想住在这小院儿,可是顾客已满,只好另寻他处。
村中央有一湾碧水,缓缓地穿过宽宽的石板桥,流过灵秀的木桥,经过白玉般的石拱桥之后,一路向北流去……几座小桥,是这里不可或缺的风景。它们或内敛,或张扬,都让人领略不一样的风情,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愉悦。水到宽处,波平如镜,倒映着白云朵朵,树影幢幢,花枝摇曳。形状各异的白色或者黄色的石头,静静地绕水而卧,伴着氤氲缭绕的雾气,神态安详……
这条街道尽头,有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喷泉。广场四周排列整齐的黄泥烧制的大水缸,已完成它们的使命,此时倒扣在这里成为别致的景观。看着这些水缸,再想一想街头的瓦罐儿,我突然想到了呼应。对,这就是首尾呼应。多么精妙,设计多么有创意,又多么别具一格!
据说,西夹荒原有22户村民,因交通闭塞,发展极为缓慢。后经地方政府批准,将西夹荒整屯移民至龙湾村,而后将西夹荒屯改造成乡土气息浓郁的民宿,实现了重塑乡村的美丽田园、美丽小镇的目标。从此,西夹荒在民宿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中,被打造成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并向全省乃至全国游客开放。
现在,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西夹荒,风光秀美,小桥,流水,人家,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它不仅成为吉林省乡村旅游打卡地,而且在节假日期间,周围的游客纷纷前往度假、拍照,络绎不绝。
西夹荒,一个充满诗意与神秘感的村落,不见夹在山间的荒芜,唯有风格的古朴典雅,穿越千年的古文明,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