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评论

给带货主播套牢法律责任“紧箍咒”

王琦

『对于带货主播而言,他们不仅仅是商品的推荐者,很多时候更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直接影响者。要根治直播带货乱象,必须给带货主播套牢法律责任的“紧箍咒”。』

当前,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期多名头部主播接连带货“翻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疯狂小杨哥”的假原切牛肉卷到“交个朋友直播间”涉嫌品牌关联性造假的月饼,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暴露了直播带货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网购日益成为生活常态的今天,我们亟须给带货主播套牢法律责任的“紧箍咒”,以保障市场的公平与消费者的权益。

直播带货乱象的背后,是法律责任的模糊与监管的滞后。目前,现行法律对于直播带货的规定尚不够明晰,导致主播在广告代言人与销售者之间的身份界定模糊,责任划分困难。一些主播利用法律漏洞,大肆售卖假冒伪劣商品,而在事发后往往能逃避法律制裁。此外,平台监管的滞后也为这些不法主播提供了可乘之机,许多售假行为都是在问题曝光后才得到处理,难以从根源上有效遏制。

对于带货主播而言,他们不仅仅是商品的推荐者,很多时候更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直接影响者。要根治直播带货乱象,必须给带货主播套牢法律责任的“紧箍咒”。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对于售假等违法行为,应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同时,应提高主播的违法成本,让他们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其次,加强监管力度,建立更为严格的处罚机制。监管部门应采取分级监管模式,将头部主播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他们的违法行为,应采取限流、禁播等处罚措施,甚至可以考虑引入信用惩戒机制,让失信主播在行业内无法立足。此外,平台也应承担起更大的监管责任,加强对主播行为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最后,推动行业自律管理也是重要一环。可以成立直播带货行业协会或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引导主播和平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通过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和管理,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直播带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诚信的购物环境。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