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小汽车大小的无人机,静静摆放在吉林化纤汽车轻量化车间门口,最多可容纳两人乘坐。8月8日,它经历了自己的第一次“高光时刻”:在吉林化纤建成投产60周年大会现场,搭载乘员在数千人瞩目中冉冉升起,绕行全场。
“这架无人机部分零部件由碳纤维制作而成,不同的零部件采用的规格不同,能够承重300公斤。”吉林化纤集团国兴复材公司销售处处长刘宁说。
“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这是吉林化纤的拼搏精神,也是它的发展使命。
60年前,纺丝女工谭淑琴踩下纺丝泵,第一束洁白银丝喷涌而出,在百废待兴的年代织就了无数人的身上衣。数十年来,这个生产粘胶短纤维、人造丝、腈纶纤维、竹纤维的传统制造企业,经过数次转型升级,进军碳纤维原丝、碳丝、复材及制品领域,再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宁可黑发变白发,誓把白丝变黑丝”,这句十几年前的标语,在吉林化纤车间内依然随处可见。当年,为了尽快实现碳纤维量产,吉林化纤研发人员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几乎天天扎在实验室和生产现场,先后攻克多道难关。如今,吉林化纤碳纤维原丝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甚至倒逼进口碳纤维原丝价格降低40%。
依靠新质生产力,吉林化纤开辟了碳纤维发展之路。那么,在传统纺织领域,如今又是怎样的景象?
答案是“全球第一”。
“猜猜这种产品,我们能做到最长多少米无接头、无断点?”在产品陈列室里,吉林化纤集团股份公司副经理孔玉影随手拿起一个人造丝卷筒,并揭开了谜底:“我们能做到最长60万米无接头、无断点。这个卷筒重3.9公斤,就是由一根线缠成的。”
时至今日,吉林化纤人造丝产能9万吨/年,占全球的30%;腈纶纤维产能53万吨/年,占全球的40%;竹纤维产能15万吨/年,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吉林化纤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造丝、竹纤维、腈纶纤维生产基地。
传统产业并非不能常青,而是需要先立后破,用新技术改造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以吉林化纤推出的合成纤维高端品种“华绒”为例,具有“轻、柔、暖、洁、强”的特点,能创造丰满、保暖、蓬松、舒适等各种效果,价格却大致与棉花相当。这是企业吸收美、德等国先进技术,结合自身技术底蕴,向市场提供的差异化纤维产品,具备突出的竞争优势。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吉林化纤集团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碳丝销量同比增长85%;碳纤维复材及制品同比增长59%。企业还将继续加大战略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力度,与高校共建碳纤维研发实验室等项目20个,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当年营业收入的3%以上。
从“银丝”到“黑丝”,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强。这背后是改革与创新的力量,也是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向新型工业化,借助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