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落实国家文化法律政策、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内在要求,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要求,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制度”。新征程上,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等途径,让人民享有更多、更好、更优质的高水平精神文化生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坚持正确导向,夯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文化服务是事关人民精神世界的大事,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服务,关系到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也关系到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大业。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文化服务内容。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
注重城乡和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要坚持以地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在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上持续发力,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立足本地实际,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有效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比如,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儿童人口数量有所减少的发展现状及城市流动人口和随迁子女数量增多等情况,做好调查研究,根据不同人群的差异性特征,切实做到优质、直达地精准供给,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同时,积极借助数字化平台和科技手段,创新完善“以城带乡”“城乡共享”等机制,通过“结对子”“送文化”“种文化”等方式,真正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均衡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承载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通过技术突破革新、要素耦合创新和产业迭代更新等,形成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产业形态,从而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机构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强化培训、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等途径,培育打造更多适应数智化转型的新型劳动者,激发公共文化服务的潜力与活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作出多元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数字文化体系,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等新业态,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用好用足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不断促进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传承传播,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均衡性和可及性,切实肩负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