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肩负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新时代,广大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持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主导作用,为实现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教师政治素养,夯实教师立德树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政治素养是教师的首要素养,尤其是思政教师队伍,政治性是队伍建设的第一属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乎教师个人思想和价值观,也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拥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并在学习生活中以身作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对其培树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因此,抓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抓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抓实抓细抓好,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的平台和机会。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教师深刻理解师德的重要性。同时,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体系,将其表现作为教师评价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引导教师自觉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人”职责使命,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中,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坚守立德树人使命,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高校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应培树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续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以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强化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进修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吸收更多有益经验和智慧,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深挖时代感强的鲜活内容,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把事实讲清、把道理讲实、把理论讲活,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密切关注学生诉求,回应学生关切,帮助学生化解矛盾、摆脱困境,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发挥专业课教师优势,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作用,已成为高校的育人共识。在施教过程中,既要发挥各类课程之间的价值一致性,也要尊重各门课程的差异性,注重不同课程在育人当中的内容互补、功能协同、价值系统的作用。各专业课教师要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准确把握课程思政与育人的关系,将育人意识深深植入头脑中并落实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专业课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从理论的深度加以提炼,用深刻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精心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使之既包含专业知识,又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历史课程中,通过讲述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学课程中,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工作核心,争做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提高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及综合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意识与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各自课程的优势与特点,助推每门课程“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切实发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