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评论

对语言文字使用乱象保持有效干预

柳 五

为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由来已久。早在多年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就曾经连续多次发布网络语象报告。指出,目前网络语言低俗化现象相当突出,并且已从网络虚拟空间向现实生活渗透,失范之势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对流量的渴望使得一些人本能地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加上算法等智能技术在语言自动识别转换时产生偏差,对语言不断进行再组合、再创造,致使日常语言不断背离其使用规范,拉低了网络空间文化氛围。

语言是文化及其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一个民族而言,无论其文化如何创新、语言如何变异,优秀的文化传统依然需要继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优化语言使用规范及环境,避免恶俗语言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割裂。那些背离听者感受,充斥歧视色彩和暴力倾向的语言,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悖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危害极大。如用偶发的个别事件丑化、符号化某一职业群体,制造一些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新名词,渲染制造不同阶层和职业间的对立情绪,聚集社会戾气,激化社会矛盾,冲击人际互信的堤防,这对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和秩序而言,损害是基础性的、且难以治愈的。

对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必须要保持有效而长久的干预。网络是我们大家所共有的,使用网络语言应恪守普遍被社会认同的公序良俗、道德规范和语言文明,扫除低俗和那些明显别有用心的网络用语,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作为网民,要自觉抵制低俗的网络语言。每一个使用网络用语的人都不是看客,而是建设者。无论是在虚拟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使用文明、理性、建设性的语言与他人沟通;负有公共责任的各类机构,更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聚焦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畅通举报渠道,集中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严格落实整治任务。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科普宣传,倡导文明用语用字,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心有高标,方能致远”。语言的规范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优雅和隽永的文字之美,既承接传统标准又对接现代审美取向。以自律和他律肩负起审慎选择网络用语的责任,是社会成熟的标志,如此才能使语言使用走向真正的健康和自由。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