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版:理论

发挥教育在推动“同球共济”中的重要作用

尹志平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强调,要以“同球共济”的精神,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灵魂、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同球共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用教育塑造人民群众的正确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家园,是一家人,应该团结应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同球共济”精神的思想基础,这些价值观念的深入人心,能够促使人们超越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形成对人类共同利益的认同,从而为“同球共济”提供价值引领。在传播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念方面,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效用。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精神,要用好教育这个培养正确价值观和推动“同球共济”的重要途径,将中华文明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等一贯追求和价值理念传播出去、植入世界人民心中,更好助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用教育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开放包容的胸襟,绘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画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教育能够打破文化间的壁垒,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与融合。通过语言学习、文化课程、国际交流项目等形式,学生们有机会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包容心态。这种文化交流、交往有助于减少文化冲突,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和信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情感基础。例如,学校通过开展国际文化节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品尝各国美食、欣赏传统艺术表演,这不仅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欣赏和理解。

用教育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与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汇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教育能够为推动这项事业发展和促进各国互利合作奠定基础。在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战争、疾病等,让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其深入了解世界各国所作的努力和合作,持续培养学生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和意愿。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全球性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如地理课上,引领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历史课上,分析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政治课上讨论国际合作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作用,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明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用教育助推科技创新与合作。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从我们自身发展来看,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深入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教育战略,逐渐扩大教育“朋友圈”,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要以教育改革、技术培训、研究项目联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从世界发展进步角度来看,通过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机构间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活动,能够更好地助推全球性问题的破解。如环境保护领域,各国教育领域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探索可持续发展方案,不仅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教育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支撑,是推动“同球共济”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在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同时,努力培养青少年的全球视野、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