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这为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涉农高校作为我国科教兴农、为乡村振兴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乎农业强国建设、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应立足当前就业形势,依托学校自身优势,聚焦学生和社会需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优化就业工作模式,推动供需精准对接,更好地为毕业生走稳就业路保驾护航。
思行合一,以高质量就业教育助力学生转变择业观念。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同时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涉农高校应依托自身特点和优势,坚持立德树人、就业育人,将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入学即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参与职业测评、职业生涯体验等活动,建立“一生一档一策”机制。健全完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室,推动学生赴农业企业实习、实践和体验,构建全链条、全覆盖、全时段的就业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思想与行动融合,推动课程与实践结合,力求需求与服务契合,不断提升就业教育适应性和针对性。健全分阶段、全覆盖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围绕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提升等进行培训,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鼓励其投身基层、选择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上下同频,以健全的机制引领相关工作提质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涉农高校要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建立“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全员一体化全程参与就业的工作格局,深入实施校院“一把手”工程,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定期研讨就业工作、研判就业形势、制定就业工作方案、列出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夯实各级就业包保制度,压实就业工作主体责任,推进就业工作层层落实。完善就业工作考核制度,将其与教师发展、评优选先、职称评定等挂钩,确保就业工作落实、落细、落地。实施就业联动机制,立足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科学编制招生计划,推动学业、科研、实践、实习、就业等环节实现良性互动,构建社会、高校、学生各方参与制定执行的评价、反馈、改进等机制和相关政策,持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内外协同,以创新性平台建设筑牢就业工作基础。当前,涉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用人单位通用岗位在农业高校招聘偏少的情况,高校应锚定区域乡村经济发展、农业及相关产业重点领域和项目建设,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调研,推出有针对性的拓岗扩容和洽谈平台建设计划。全面落实好教育部“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同时发挥学院就业工作主体作用,积极对接地方人社部门、行业协会、校友组织和用人单位等,深度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开展直播带岗、“云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推出乡村振兴订单班、专招“靶向”就业项目、专项训练计划等行动,建立健全区域农业院校就业工作联盟,充分整合资源,打造集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服务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最大化发挥协同推动就业效应。
点面结合,以有温度的服务提升就业管理水平。涉农高校应进一步认真研究、把握、执行国家及地方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有温度的就业服务。全力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毕业生将自身价值转化为服务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引领其到社会组织和城乡基层从事教育文化、健康养老、扶贫开发等工作。积极开展就业帮扶,重点关注困难家庭、低保家庭、身体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群体,健全“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确保就业困难毕业生有岗可就、有岗能就。同时,加强就业安全教育,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乡村一线自主创业,为其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