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于秋时 徐嘉

建设智慧城市,是人民群众对更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立足新形势新任务,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普及应用,打造更多应用场景、创新管理模式,持续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政府行政效能、公共服务能力和市民生活质量。

聚焦智慧城市与政务服务现代化。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托和手段,是整合城市发展的更高级形态,能够有效助推政务服务效率的提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要利用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手段,构建好城乡一体化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并推动其向基层社区、村镇全面延伸,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同时助推政务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发挥好社会管理信息网络的服务优势,为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效率提升、执法力度加强、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形式创新开拓更多有效途径。加快智能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政务透明度,促进政府与民众互动,提升行政效能、改善公共服务,使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更丰富、政府行政法规与政策的传递更高效,实现政务服务的智慧化、效率化与现代化。

聚焦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现代化。公共服务的高效便捷,是衡量一个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大大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有助于推动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优质均衡可及的公共服务。实践中要以数据为主线串联城市全域要素,把庞杂、分散的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汇聚、对接、整合、利用起来,促进优质资源深化应用、共享利用,实现公共服务高效化。具体来说,一是因地制宜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就业、健康、医疗、家政、教育等服务“指尖办”“网上办”“就近办”,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体系,聚合社区周边生活性服务业资源,建设便民惠民的智慧生活服务圈。二是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健康云服务平台,整合各方医疗健康资源,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优质高效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诊疗、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服务,简化就医流程,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强智慧化文体服务与管理,建立统一的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文体资源,提供在线预约、网上浏览参观等服务,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体育内容转化为数字形式,如电子书、在线课程、虚拟展览等,提升服务获取的便捷性、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满足城市百姓精神文化需求。

聚焦智慧城市与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技术体系,运用绿色科技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要以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为依托,围绕城市的大气、水质、声音等多方面开展数字化监测管理与反馈,实现污染整治、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多方面的数字化、智慧化综合治理。要以数字化能效能耗监测平台、环境综合治理平台、生态环境保护平台的搭建为基础,实现智慧化城市环保指标实时监控,高质量完成信息监测与信息发布,打造多维度、多指标、多层次的全覆盖智能综合环保服务与监测体系,更好提高城市环境执法效率,提升宜居城市竞争力。

聚焦智慧城市与交通管理现代化。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智慧城市理念打造立体交通网络,能够形成高效合理的物联网,为破除“城市病”隐患奠定基础。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全面掌握城市交通运营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运用数字化管理方式来规划合理交通线路,建立覆盖全路网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交通流量、车辆状态、路况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打造高效的智慧交通体系。要运用智能视频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加强对重点车辆和驾驶员的监管,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实时共享,更好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同时,建好交通安全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恶劣天气、道路施工等信息,不断优化交通服务,实现城市内外交通的双畅通。

聚焦智慧城市与安全体系建设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安全高效是城市运行的重中之重,是城市治理现代化首要目标。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慧化系统,着力构建集社会治安、城市应急、公共安全管理等治理内容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实现治理资源和信息的全面整合、综合利用,助推全面及时地掌握各类风险动态,提前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做好危机发生后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实现人与技术的充分融合,助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宜居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