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重大问题。思政引领力作为凝聚人心、汇聚人气、激发人力的第一驱动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坚实力量,成为“六力”之首,确定了人才的培养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因地制宜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功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作用,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在内容上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灵魂、有情怀、有温度,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人。
着力创新,多维度激发课程活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理论上“动脑子”,还要在实践上“撸袖子”。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课程根基,积极探索“思政+”融合课程建设与活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协同育人。在形式上,积极建立校外场馆实践基地,开展文化实践研修,拓展文化资源实践空间,借助嘉宾访谈、现场教学、线上测评等方式,以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接受的方式提升思政课育人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动”起来、“伸展”起来。
思创融合,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学校思政课建设,还需将课程教学纳入思政育人的结构之中,巩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一方面,可以“请进来”,邀请知名学者、企业专家、行业模范走进思政课堂,呈现不同视角的思考和感悟;另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将博物馆、校史馆等文化空间作为教学现场,持续加强思政课课内外衔接互动,注重课堂但不局限于教室,充分运用各种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让思政课堂更立体、内容更丰富。
发挥特色,宽领域探索文化潜力。思政文化内涵式发展不是资源的无序叠加,而是根植于内生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这“三大文化”资源不仅承载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和价值观,更是思政课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思政课建设应依托内生性文化资源的支撑,着力解决内生性文化资源建设问题,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挖掘并运用好“三大文化”。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源头活水”;革命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鲜活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引领”。学校可以成立“红色教育特色班”,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情怀,让红色精神逐渐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外显为自觉行为。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学校作为实现教育强国使命的主阵地,必须坚守育人主战场、坚定立德树人主任务、坚持教学改革主渠道,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积极探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正确“打开方式”,全面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坚持不懈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肩负起铸国之重器、育时代新人的使命。
(作者系吉林毓文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