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理论

加强汉语推广 助力中华文化传播行稳致远

崔香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说:“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汉语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中文热”持续升温。目前,已有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已超过2亿人。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国际中文教育具有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是助力中外务实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也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新时代的语言研究者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主动阐释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效能,让中华文化传播得更远、深入人心。

传播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鲜明地指出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要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魂”提炼出来、“精髓”展示出来。从根本上来讲,“中文热”实际是“中国热”。只有深度挖掘大力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炼展示全人类共同价值内蕴的中华传统宇宙观、道德观根源和开放包容的天下观、社会观基础,才能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中华文明的深度。要注重完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中国故事的“听众”不仅有汉语语言文化的爱好者、学习者,更有全球受众,其层次背景是多元化的、动机是多样化的,只有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拓宽中华文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以灵活的语言教学为媒介,以扎实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才能更深入、更有力、更长久地推进文明的交流互融,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构建中国叙事,创新传播路径,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润物细无声”是中国古今教育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国际中文教育也应如春雨,发挥润物无声作用,让世界认识中国、读懂中国。利用国际中文教育构建中国叙事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一方面要以数字化叙事创新文化传播,将教学与新媒体、网络资源融合,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多元化窗口,展示中国故事,为全世界汉语语言文化爱好者立体讲述出一个多元的中国;另一方面应以体验带动文化传播,让叙事更具温度与吸引力。通过国际留学生的视角,向世界转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与变化,吸引更多人“打卡中国”,亲身来到中国探寻文化景观与特色美食,体验高铁速度、便捷支付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发自内心地相信、破除偏见地重新认识一个文化与科技交织的中国。

通过语言的桥梁,以故事为核心,以文化为纽带,借助多元化传播,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们要坚持文明互鉴,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坚持守正创新,以自信开放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中国在与其紧密联系的世界中,传播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发挥出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塑造出一个更加自信自强、更加值得信任的大国形象。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