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种粮农民收益、粮食价格、主产区利益补偿等方面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完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机制”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9个重点专项之一进行全面部署,并在黑土地盐碱地保护利用、种业研发、水网优化建设、农机装备等配套改革方面作了精心谋划,为新时期深化粮食行业改革、完善粮食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等指明了方向。
切实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和盐碱地适应性利用。黑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宝贵资源。吉林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域,素有“黑土地之乡”美誉,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多年来,吉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殷殷嘱托,黑土地保护利用方面成效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升,粮食产量稳居高位。同时吉林省还有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达670多万亩,近年来科学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唤醒“沉睡”的盐碱地资源,也取得明显效果。但仍要看到,黑土地保护利用和盐碱地适应性利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黑土保护工作,不断强化高位推动与规划引领,全面推行“田长制”,开展专项执法,严控建设占用,注重养护、推广“梨树模式”。要在立法、政策、技术、凝聚保护力量等方面下足功夫,努力构建有效的保护体系,确保黑土地的永续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大盐碱地适应性利用力度,既强化适应性良种选育,推广耐盐碱的粮食牧草品种,积极探索治理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等主体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治理盐碱地与发展特色产业、开展乡村建设等充分结合起来,更好地撬动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参与格局,形成可持续治理模式。
持续完善种业“芯片”研发机制。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无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都必须打造好农业“芯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近年来,吉林省种业研发成效显著,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种业企业快速成长,科企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等方面机制不断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持续加强,新品种选育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为吉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当前,随着世界种业进入智能设计育种时代,我们的生物育种创新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必须强化对“育繁推服”一体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资金与人才投入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种业”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与风险基金制度,促进良种基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培育现代种业集团及高水平企业家队伍,全面提升种业研发与生产综合能力。
不断优化水网工程布局和水土匹配格局。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耕地、粮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粮食丰收的背后离不开水利的重要支撑。从单一资源要素来看,吉林省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突出、耕地数质不够牢固,单要素供给能力比较有限;从国土空间分布特征看,吉林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要素时空分布不均、资源错配问题比较明显。面对气候变化、城镇化进程、全球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大变革,需要着眼水、耕地、粮食之间的纽带关系,将单要素治理思维转向“水土粮”系统效能的协同提升,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一方面要持续优化水网工程布局,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目标,结合江河湖泊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状况,努力构建更加完善、利用效能更高的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络。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水土匹配格局,建立“水土粮”系统协同治理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研究、科学把握多资源动态交互下不同区域风险变化规律,努力降低吉林“水土粮”利用系统风险,为保证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科技集成和大规模应用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意义重大,为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吉林省农机装备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竞争力和装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智能农机装备发展提质加速。同时还要看到,对标农业生产一线急需和国际先进水平,我们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农机装备的重要性、紧迫性,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等目标,着眼于农业急需、农民急用,坚持“一大一小”及智能化发方向,推动大马力机械迭代升级,加大轻简型适用机具研发推广力度,推进智能化关键部件攻关等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