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治理能力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幸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能力是干事的基础。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打造一支具备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思维、现代化本领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提升政治素养,筑牢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政治属性是党的第一属性,政治引领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将政治素质提升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着力构建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体系,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通过组织专题研讨、党性教育活动、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活动,使理论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和日常习惯。学习中要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党员干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确保理论学习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广度。加强党性教育,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以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先进典型等方式,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履职尽责中始终葆有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现代化建设能力。《决定》指出,“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挑战更加复杂,必须全面提升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训体系,既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又注重强化实践技能锻炼,以此更好地促进党员干部专业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要开展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鼓励党员干部参加在职教育、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干部实践锻炼机制,通过挂职锻炼、援藏援疆、重大项目历练等多种方式,让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国情、民情,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锤炼过硬本领。
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动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提升党员干部能力、建好建强党员干部队伍,必须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干部管理体系。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传统观念,建立开放包容、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确保选拔出的干部能够担当重任、赢得群众信任。要注重实绩、重视基层经历,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同时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储备人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指标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考核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党员干部积极作为、勇于创新。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为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的干部提供宽容的制度环境,让其心无旁骛干事创业。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党员干部在清正廉洁的环境中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