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新发展阶段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社会理想,映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价值目标。以文化赋能共同富裕,关键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富基因转化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文化动力,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合力。
借鉴“天下大同”社会理想,完善分配制度。大同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蕴含着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和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等美好愿景。从一定意义上讲,“共同富裕”是对大同理想的当代阐释。夯实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需在大同理想指引下进一步完善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在初次分配中坚持“各尽其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勤劳智慧创造幸福生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各尽其力”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得社会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过程中实现财富的涌现。在再分配过程中实现“人得其所”。通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适性,不断实现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美好目标。以“人人为公”推进第三次分配。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推动第三次分配对财富资源进行柔性配置,从而改善财富分配不均局面。
赓续“以民为本”民生思想,建立“有为政府”。“以民为本”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天道均平,抑强扶弱”等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有为政府”的建设路径应在悠久的传统民生思想中汲取智慧。一方面,秉承“富民为始”的初心夯实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质基础,以优化市场机制实现“有效市场”。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和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等举措形成公平竞争、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制度保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市场“富民”效力。面对数字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通过强有力的统筹监管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来提升数据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功能地位。另一方面,赓续“抑强扶弱”的治理观缓解贫富分化、维系社会稳定。面对不同群体阶级的贫富差距,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在共同富裕中的兜底作用,通过优化税收调节机制缓解不同人群的资本水平差异,并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倾斜,在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有效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互助机制,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弘扬“守望相助”传统美德,凝聚社会力量。进入新时代,“达则兼济天下”“帮扶弱者,患难相恤”等传统互助美德打破了基于血缘地缘的小集体壁垒,通过新的互助形式展现新时代价值,对推进共同富裕进行有益补充。将“守望相助”传统美德厚植共同富裕实践,关键在于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将个体力量凝聚成社会合力。要在倡导传统美德中培养民众的慈善意识。将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助贫扶弱等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公益慰问、公益科普等实践项目,以新颖、多样化的公益文化活动强化全体社会成员的公益意识,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风气,并最终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使民众自觉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要针对关键群体大力弘扬慈善文化。鼓励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党员干部在倡导慈善文化中发挥带头作用,并将慈善文化作为学校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计划地开展校园慈善文化活动,使学生群体成为慈善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倡导“崇德重义”精神品格,滋养群众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的精神生活,是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言必信,行必果”和“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等历久弥新的精神品质,对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具有指引作用。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崇德重义”传统精神进行继承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其育人作用,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丰厚滋养。通过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使“崇德重义”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民思想观念和处事准则之中;利用影视、声音、动画和VR虚拟现实等各种现代媒体元素对历史上忠贤之士崇德重义的经历进行数字化叙事,以可视化、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情感体验。